【不被遺忘】孤獨死去遺體無人認領 社工堅持每年帶隊沙嶺公墓獻花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20/03/27 13:36

最後更新: 2021/06/19 15:15

分享:

分享:

梁梓敦7年來也堅持帶隊到沙嶺公墓獻花,感謝先人生前的付出。

「到底是甚麼原因,一個人死後無人為他認領遺體、辦身後事,以致要葬在沙嶺公墓?」墓地山坡上,豎立著一塊塊石碑,既無姓名,也無相片,只刻有T2016 77、T2016 78、T2016 79等一組組數字,化成逝者的身份。註冊社工、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梁梓敦(Arnold)相信,每位先人對世界必有貢獻。7年來他堅持帶市民到沙嶺公墓獻花,感謝先人生前的貢獻,讓他們不被遺忘。

沙嶺公墓一塊塊小小的石碑上,沒有姓名,只有一個個編號:先人去世年份及下葬次序。(湛斯雅攝)

只要有人認領 就不會葬在公墓

不論是家人、朋友、同事,只要有一個人來認領遺體,就不必去沙嶺。

沙嶺公墓是香港政府為無人認領遺體而設的墳場,位處文錦渡邊境附近,多年來屬於禁區範圍,外來人士須申請通行證才可進入,至2016年才逐步開放。Arnold說,以前每年約有500、600具遺體被葬在沙嶺公墓,近年漸漸減少至百餘人。2020年首3個月,下葬的遺體逾70具。

石碑下是一副副的棺木,以前每年下葬的遺體約有500、600具。(湯炳強攝)

大學畢業後,Arnold一直在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支援喪親者,並為無親無故的人辦身後事,至今12年。7年前,他首次踏足沙嶺公墓,並帶一群義工前往。亂葬崗、陰森恐怖是Arnold對沙嶺公墓的第一印象。「有傳聞說,為了節省空間,棺材是『打棟插入地下』,骨頭也被混在一起。」親身到訪後,他發現也不過是一個墳場。

2020年首3個月,沙嶺公墓棺木段下葬遺體已逾70具。(湛斯雅攝)

公墓分為棺木段及骨灰段兩大區域,並按離世年份劃分。無人認領的遺體連同棺木被送到沙嶺後,先在棺木段土葬7年;每個下葬處均豎立一塊石碑,刻有一組數字,是先人去世年份和下葬次序。若7年內也無親屬認領,遺體最終會被火化,葬在骨灰段;骨灰按去世年份集體安放在同一塊墓碑下,碑上只刻有年份:「一九九八年公墓」、「二零零六年公墓」……

1981年之後,骨灰段會按年份立墓碑,安放同一年份去世先人的骨灰。(湯炳強攝)

無法生前送別 也想表達一份心意

死後立墓碑能證明一個人曾經存活世上,但有人連這樣卑微存在的證據也沒有,感覺悽涼。

環顧四周,Arnold感到無比震撼,不期然在想甚麼人葬在此,及他們背後的故事。雖然不認識逝者,但他相信每位先人對世界也有貢獻。

無法在生前送別,也想在他們死後表達一份心意,多謝他們在世上的付出。

每次踏足沙嶺公墓,Arnold總抱著感恩的心,為先人獻上鮮花,認為不能兩手空空。7年來,他每年兩次帶市民去沙嶺公墓作公民教育。

7年來,Arnold也抱著感恩的心,到沙嶺公墓為先人獻花。(湯炳強攝)

為他人找到離世的親人 希望逝者有尊嚴離開

2017年,他收到一通難忘的電話。一名約60歲的女士稱,有家人多年前葬在沙嶺,但自己從未到訪;若將來成團,希望能帶她去。Arnold寫下她的電話號碼,貼在桌上;大半年後,再辦導賞團時,他即致電通知對方。

出發當日,那名女士帶了不少祭品,甫抵達,就詢問骨灰段的位置後,隨即自行前往拜祭。離開墓地時,她握著Arnold的手說:「謝謝你帶我來!」能為她「尋親」、完成心願,Arnold說:「對生者、逝者,也是一份喜悅。」

早年沙嶺公墓未有按年份劃分區域,1981年前離世的先人,其骨灰均葬在此墓碑下。(湯炳強攝)

12年來,Arnold送別不少無親無故的人。為一名獨居伯伯辦身後事,是他人生第一宗處理的個案,也是他首次接觸遺體、去殮房。他不禁問:

為何一個人出生時一片歡天喜地,離世時身邊卻一個人也沒有?對比很強烈。

凝視著沙嶺公墓的墓碑,他坦言有點失落:「若早些認識對方,對方就不會被送去沙嶺。」即使為獨居人士辦身後事,Arnold也堅持為遺體清潔、穿上壽衣,並舉行告別儀式,希望先人有尊嚴地離開。

Arnold希望教育大眾珍惜眼前人,好好把握時間與身邊重要的人相處。(湯炳強攝)

盼大眾珍惜眼前人

經歷過喪母之痛的Arnold,深切體會到喪親者是如何難過、傷痛。

死亡會隨時發生,不要以為自己還有很多時間。你可能有,但你親人未必有。

接觸過多宗突然死亡的個案,他說:「關係得來不易,會隨時消失,要好好珍惜,別讓遺憾、內疚伴隨一生。」

身為美國認可死亡學院士的Arnold,除了繼續帶團去沙嶺公墓,工餘時仍不忘生死教育的工作。他堅定地說:

會做到天父接走我為止,對我來說,這不是一份工作,而是自己的使命、人生的一個任務。

記者:黃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