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良品】中暑可致神經系統功能受損 中醫推介6款解渴食物防中暑【內附2款食譜】

保健美顏

發布時間: 2020/04/24 13:23

最後更新: 2021/03/24 12:30

分享:

分享:

春夏交替的日子,天氣潮濕時冷時熱,對於在戶外工作的人來說,要在酷熱環境下工作很需要吃對的食物消暑。註冊中醫李亦寧為大家推介6款有效消暑的食物,並分享一款茶療讓大家消暑解渴。

中暑或造成生命危險

李醫師指如果是户外運動生手或者缺乏户外工作經驗人士,在酷熱天氣下長時間活動,欠缺適當預防措施的情況下,會因身體不適應而增加中暑機會。

她解釋長時間於炎熱環境下活動會引致體溫上升,人體會加速皮膚表面血液流量,提高膚溫,透過大量排汗來散熱。這時,若身體機能未能作出適當調節,即會導致中暑。

在太陽下暴曬及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下,做大量體力勞動工作,很容易中暑!

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活動,如出現頭痛、眩暈、肢體乏力的症狀,可能是中暑的初期表現,若無及時適當處理,導致死亡。

中暑輕則可導致頭暈惡心等輕微不適,重則可致神經系統功能損害,造成生命危險。

輕症、重症中暑大不同

李醫師指輕症中暑的患者的體溫如常(不超過37.5℃),伴有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耳鳴、胸悶、心悸、噁心、四肢無力及注意力不集中。

而重症中暑患者的體溫高於38.5℃,伴有面色潮紅、胸悶、皮膚灼熱等現象,或者皮膚濕冷、嘔吐、血壓下降、脈搏細而快的情況,甚至可見患者神志不清、昏厥或痙攣,嚴重者可致死。

體氣脾胃虛人士易中暑

李醫師表示小童、長者、長期病如心臟病或高血壓患者,和過胖人士均較易中暑。

她指中醫認為暑邪屬於陽邪,有炎熱、上升、發散的特點,容易耗氣傷津,故此素體氣虛津虧的人較易感暑邪。氣虛津虧的人久病體弱,易感疲倦眩暈,氣短聲低,少氣懶言,口鼻乾燥,脈弱等。

李醫師解釋因天氣變化關係,暑多挾濕,容易濕熱交織致病,脾胃虛弱之人較易罹患。脾胃虛弱的人泄瀉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大便或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食後易瀉,吃多後見腹脹、大便多;平素食慾不振,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形體瘦弱。

李醫師向大家推介6款有效消暑的食物,減少中暑風險。

1. 清涼的飲用水或運動飲料

應根據氣溫的高低,每天飲用1.5至2升的水,出汗較多時可加入少許食鹽,以補充電解質。

2. 西洋參

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有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的功效。由於有「性涼而補」的特性,於炎夏尤宜。

3. 薏苡仁

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有利水滲濕健脾的功效,適合香港潮濕炎熱的天氣。清利濕熱宜生用(大便黏爛味重,舌苔厚黃膩),健脾止瀉宜炒用(大便溏薄,舌苔厚白膩)。

4. 西瓜

味甘性寒,有解暑除煩、止渴、利小便的功效,故有「天生白虎湯」之說。注意西瓜為生冷果品,多食容易傷脾助濕,適量食用,消暑即可。

注意:若已出現重症中暑症狀,則不宜進食生冷瓜果或寒性食物,以免加劇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

5. 綠豆

甘、寒。歸心、胃經。綠豆甘寒,清熱消暑,除煩止渴,通利小便,故夏季常用綠豆湯冷飲,以治暑熱煩渴尿赤等癥。

6. 薄荷

辛,涼。歸肺、肝經。薄荷辛以發散,涼以清熱,清輕涼散,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可治初起頭痛、目赤、咽痛。

李醫師亦推介兩款清暑解渴湯水和茶療,方便大家工作時或晚飯時飲用。

簡易清暑益氣湯(二人份量)

材料及份量:西洋參20克、石斛30克、麥冬30克、淡竹葉15克、生薏仁30克、白扁豆30克、西瓜皮1斤/西瓜翠衣30克。

點擊大圖了解做法:

點擊圖片放大
+4
+3

做法:材料洗淨後加水6碗,浸泡20分鐘,大火煮滾後轉中火煎煮45分鐘。

功效:清暑益氣化濕,養陰生津除煩。

注意事項:適合身熱汗多、心煩口渴、小便量少色黃及精神不振人士。每周一至兩次。

消暑薄荷茶(二人份量)

材料及份量:鮮薄荷6克 鮮青瓜片12克 鮮檸檬片5片。

做法:溫水4杯,加入材料浸泡1小時後放雪櫃備用,以水代茶。

功效:清熱消暑生津。

注意事項:脾胃虛弱、腹痛腹瀉、肺寒咳嗽者不宜。

註冊中醫李亦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營養師推介6款消暑食物,即睇【下一頁

TOPick推出食物資料庫,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 立即查看:bit.ly/2UJP4dx

記者:王芷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