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胃脹】港人3種體質易誘發胃痛 中醫師:辨清不同證型可紓解胃部不適【內附證型徵狀自測】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20/05/05 15:26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01

分享:

分享:

很多人覺得胃部不適很平常,常置諸不理,但中醫師盧文健警告,若由功能性胃病演變成結構性胃病,會增加患上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可能性,更甚者錯失胃腫瘤病變的早期診斷時機。

胃痛和胃部不適,不少香港人視作平常,困擾多時卻不重視。其實胃部不適已是身體發出警號,中醫師盧文健指出,中醫學上胃部不適的病理是指胃脘部疼痛為主的病症,常與吐酸及嘈雜兼見。

吐酸是指可單獨見或兼見胃痛,多於肝鬱和胃熱有關,但亦有胃寒;嘈雜則是當事人感覺胃部似餓非餓,胸膈煩悶,常與胃痛同時出現。

港人喜愛冷飲,偏嗜酸辣食物、生活壓力大、作息不定時等,都是引致胃痛的原因。(GettyImages圖片)

不同證型的胃痛

中醫常從熱、寒、瘀、濕、食滯、氣滯,或陰虛、虛實分辨不同胃痛。而患者的胃痛類型及病史,可有助診斷:

證型 徵狀
肝胃鬱熱 起病急、胃灼痛、煩躁、口苦咽乾。
胃寒 痛急劇痛,脘腹冷喜暖、口不渴但喜熱飲。
瘀血 痛有定處,形如針刺。
濕熱 渴不欲飲,大便濕滯黏稠或秘結。
食滯 脹痛、嘔吐不消化食物,不思飲食、大便不暢。
氣滯 脹痛、痛連脅肋、噯氣,隨鬱結情志加重。
陰虛 隱隱作痛,光剝苔(即舌苔部分剝脫,露出苔下的紅色舌質)。

盧文健醫師指出,一些人對胃痛忽視,可衍生欠胃口、影響睡眠,環環相扣。(湯炳強攝)

中醫診症時,亦要留意西醫的診斷病歷,例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結構性胃病,或患者有否幽門螺旋菌帶菌。如大便黑墨油柏狀,建議馬上求醫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可能。

胃部不適的成因,盧醫師表示與情志、飲食習慣有關。他說:

疫情影響下情緒鬱鬱不歡,思擾困擾;或飲食習慣改變,引致新症或舊病復發。思慮傷脾,肝鬱犯胃,飲食偏嗜都可引致胃痛。

臨床上,胃痛男性略多於女性,根據網上統計報告,男女比例為3:2。

香港人喜愛冷飲,偏嗜酸辣食物、生活壓力大、作息不定時等,都是引致胃痛的原因,體質容易見於:1.虛寒型;2.濕熱型;3.肝鬱氣滯,而偏偏以上三者又為胃痛好發體質,所以不少港人有不同程度胃部不適。

香港人愛冷飲,偏嗜酸辣食物,是造成胃部不適原因之一。(經濟日報資料庫)

不理會可加劇病情

很多人覺得胃部不適很平常,常置諸不理。但盧醫師指脾為後天之本,胃與為互為表裏,常引致脾胃同病。若不理會,輕症受胃脹、胃痛困擾,不思飲食欠胃口或影響睡眠。

若不加以注意及處理,容易出現重症,由功能性胃病演變成結構性胃病,增加患上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可能性,更甚者錯失胃腫瘤病變的早期診斷時機。

治理胃部不適,中醫以理氣和中為原則,考慮熱、寒、瘀、濕、食滯、氣滯或陰虛性質,一方面以處方中藥或針灸治療,另一方面輔導患者要改變飲食習慣、紓導情緒。 如遇到懷疑消化道出血個案,會建議先作急症處理。

記者:周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