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令公院服務削減 公私營協作助癌症病人接受治療由等近一個月加快至最快7日

社會

發布時間: 2020/05/14 00:00

分享:

分享:

醫管局自3月起擴大公私營協作計劃,分流部分病人到私家醫院接受治療,其中包括加入放射治療及擴大造影檢查資格。(陳國峰攝)

新冠肺炎疫情下,公營醫院削減大量非緊急服務,醫管局自3月起擴大公私營協作計劃,分流部分病人到私家醫院接受治療,其中包括加入放射治療及擴大造影檢查資格,計劃下共有33名病人接受放射治療服務,及逾3500名病人接受放射診斷造影服務;有參與計劃的病人家屬認為,計劃有助病人及早得到治療及減輕病情影響。

現時於醫管局接受治理的癌症轉移病人,經醫生臨床診斷為有迫切需要,而病情又較穩定的,可到私院接受不多於10次的放射治療,病人只需向私院支付相等於醫管局治療的服務費用;根據醫管局統計,由3月起截至5月10日,共有33名病人接受公私營協作放射治療服務。現時參與該計劃的私院有四間,包括港怡、養和、浸會及聖德勒撒,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居住地點而分配,以方便病人就診。

政府下周日安排包機接載滯印港人 首班機料接逾200人乘客須自費

九龍西醫院聯網腫瘤科部門主管鄭志堅指出,醫管局每年新增確診癌症的病人約逾兩萬名,加上正接受治療的病人,料同一時間需照顧10萬名癌症病人,輪候時間可想而知。一般癌症轉移病人最理想接受治療的時間為7至14天,惟公院的輪候時間或需等待28天,相反私院或可於7至14日內已提供治療。

李小姐的母親現年77歲,曾確診乳癌。李表示,近月發現母親的自理能力急跌,「難以講到完整句子」及精神狀態欠佳,於4月1日入院檢查,發現其癌細胞已擴散至腦部,醫生指最快亦需於兩星期後才可為其治療,遂提議她參加計劃。

李小姐坦言,私院的服務流程較公院順暢得多,醫生亦會預留較多時間了解及處理母親的病情。(陳國峰攝)

李於4月7日與母親轉往浸會就診,同日已完成醫生診症及制作模具,至14日首次接受電療,10天後完成10次療程;李指,母親經醫治後,病徵緩和不少,其自理能力及記性均得到改善,「整個人清醒了」。她坦言,私院的服務流程較公院順暢得多,醫生亦會預留較多時間了解及處理母親的病情。

【新冠肺炎】祖母與5歲孫女確診感染途徑未明 孫女發病前曾到荃灣補習

計劃亦擴大放射診斷造影服務如電腦掃瞄、磁力共振掃瞄檢查的覆蓋範圍至所有合資格的癌症病人,費用同樣由醫管局全額資助。鄭指,過往每月只有約1000名病人參與計劃,自擴大合資格範圍後,由3月起截至5月10日增加至逾3500名人士接受服務。

鄭指,計劃將於8月結束,而視乎疫情的發展、公院的人手及防護醫物供應等,當局會考慮計劃將來是否維持,他認為公私營合作「長遠是一個策略」,直指公、私營分工,才可共同提升服務效率。

立即下載hket App,掌握「全球疫情實時動態」、口罩供應資訊及急症室輪候時間: http://bit.ly/2V94aIF

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立即查看:bit.ly/2UJP4dx

訂閱Telegram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https://bit.ly/3bebLM2

記者:洪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