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發現基因影響廣東話能力 可透過音樂訓練改善

社會 15:20 2020/05/28

分享:

分享:

中大研究發現,人類中的ASPM基因屬於某種基因型的話,在聲調感知方面表現較理想,而非這種基因型的人或可透過音樂訓練改善相關能力。(資料圖片)

港人日常習慣使用廣東話,但廣東話對於其他母語人士來說卻不容易學好。中大研究發現,人類中的ASPM基因屬於某種基因型的話,在廣東話聲調感知方面表現較理想,而非這種基因型的測試者或可透過音樂訓練改善相關能力;由於大部分中國人的ASPM基因屬於這種基因型,故解釋了為何漢語帶有詞彙聲調的特性。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新冠肺炎】消息:今日無新增確診個案 連續第14日沒有本地感染病例

研究由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何鴻燊認知神經科學講座教授兼大腦與認知研究所所長黃俊文帶領團隊進行,他們自2015年起招募超過400名以廣東話為母語人士參與研究,包括進行廣東話聲調、記憶、音樂音高和節奏的聽力測試,並採集唾液樣本,由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副教授兼中大產前診斷中心副總監蔡光偉進行基因測試。結果顯示,約7成測試者的ASPM基因攜帶一對等位基因T,即「基因型TT」,他們具有較高的廣東話聲調感知能力。約3成測試者屬於其他基因型,他們在廣東話聲調方面表現較差。

經過分析,由於大部分中國人的ASPM基因屬於「基因型TT」,因此他們傾向在漢語中採用詞彙聲調,同時亦令這種特性在語言演化過程中得以採用和保留。另外,研究亦顯示「基因型TT」在各種測試行為中,只與廣東話聲調表現有關聯。至於其他與腦生長和語言相關的基因,則與廣東話聲調表現無關。

研究亦顯示,音樂經驗似乎能改善沒有「基因型TT」人們的聲調感知能力,而屬於「基因型TT」的測試者,無論曾否接受過音樂訓練,他們在聲調感知測試中的表現同樣理想。黃教授說,研究表明了一些可能處於遺傳風險的人仍可透過適當的干預,改善他們的聲調感知表現,而ASPM基因篩查可能是及早識別語言障礙疾病的其中一種途徑,以及進行早期干預的臨床標誌,但仍需要更多研究支持結論。

教大「遙距實驗室」中學生也可做 疫下一機在手即時進行

立即下載hket App,掌握「全球疫情實時動態」、口罩供應資訊及急症室輪候時間:http://bit.ly/2V94aIF

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立即查看:http://bit.ly/2UJP4dx

訂閱Telegram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http://bit.ly/3bebLM2

責任編輯:徐紹軒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