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之:人才技術流通非常重要 中美人才不流通對科學發展有影響
發布時間: 2020/06/01 16:56
本港近年積極推動創科發展,但近日中美衝突升級,香港科學院創院院長徐立之在一個網上論壇坦言,不熟悉兩國關係,但認為人才不流通會有所影響。另外,他又指本港科研發展太著重中、下游的產業發展,但上游的科學研究亦需著重,而本港創科需要時間發展,希望社會給予耐性。
徐立之今日(1日)出席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的「團結卓爾論壇」時,被問到現時中美角力對於香港科技交流的影響,他指「大家要進步就一定要合作」,人才、知識和技術的流通對世界進步非常重要。他坦言自己對於中美關係不熟識,但若兩地人才、知識不流通,對於科學發展當然有影響。
徐立之認為,本港多間大學的研究都做得好好,有目共睹,如何將知識放到業界,中間道路是漫長的,故應該要有科學家繼續做研究,由學生發展生意、事業,做好技術轉移和生產。
他續稱,科學必須有創新,如果沒有創新,就好像中學生做實驗般照著做,又指現時本港學界受研究經費影響,太著重做中、下游的產業發展,上游卻因困難而放棄,「如果上游做得好,自然就會流落中、下游。」
教大尼泊爾生研改良便攜式環境數據記錄器 盼回鄉活化STEM教學
至於有關本港創科環境,他稱政府資助較以前多,也看見科學園內不少年青人在研究,雖然發展較慢,但希望大眾給予時間、耐性讓其發展。
談到大灣區合作,他指本港可以多些傾偈,大家需要不一樣,例如深圳是創新科技生產有優勢,做儀器原型最快,就如科學家做儀器「好論盡」,要與工程師合作才有精密儀器出現。而內地研究所多,即使不及本港先進,在天文、物理等範疇都「一定有好嘢出」。本港優勢在於生物科技、傳染病學等,是前人種下來的結果,寄語本港,不要放棄現有優勢,沒有的就可以做多點。
他又提到,大眾誤會「STEM」是一個學科,但重要的是基本功,意義在於用科學知識做創新,而非「加減乘除都未識就砌機械人」,而大學入學更應選有興趣的學生,而非單按分數,認為有興趣自然可以做落去。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本身為遺傳學家的徐立之表示,2003年他有份參與沙士基因研究,反而因獲得較多資訊,覺得好安全,現時反而因無參與,只從新聞獲取資訊。他又認為,人體抵抗力比較精密,研發疫苗較複雜和需時。
【新冠肺炎】本港新增3宗本地感染個案 其中二人為葵涌貨倉職員
立即下載hket App,掌握「全球疫情實時動態」、口罩供應資訊及急症室輪候時間:http://bit.ly/2V94aIF
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立即查看:http://bit.ly/2UJP4dx
訂閱Telegram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http://bit.ly/3bebLM2
記者:徐紹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