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欺凌】內向男生玩網遊遭欺凌不敢作聲 精神科醫生教父母4招正視兒童精神健康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20/06/02 17:38

最後更新: 2020/06/02 17:40

分享:

分享:

傅醫生呼籲家長,要認識新興網上平台的性質及操作,若子女受欺凌亦可及時發現,以及時伸出緩手。

參與人氣節目Netflix真人Show《雙層公寓》的日本女子摔角選手的木村花,早前疑抵不住網民的惡意抨擊,最終割脈自殺身亡。這不幸事件令人再關注網絡欺凌,這年頭難與互聯網世界一刀切。

面對網絡欺凌,精神科專科醫生指網民除了要保持私隱外,還要增強情緒的抵抗力。如受害者是小朋友,家長便要與時並進了解時興的社交媒體,適時伸出援手,避免欺凌事件發生。

電腦、手機,差不多已成為每個人生活的必需品。科技雖然提供不少方便,卻同時也暗藏危機。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解釋︰「無論在現實或是虛擬世界,不同形式的行為,從暴力、恐嚇,到中傷、杯葛等都是在勢力不對等的情況下出現,如俗語所謂『大蝦細』、『人多蝦人少』等, 當情況重複不斷地發生,而非單一事件,就屬於欺凌行為。」

傅醫生表示,當孩子不懂得如何處理,便容易成為欺凌受害者,網上欺凌更難以被家長或老師察覺。(iStock圖片)

甚麼人最易成為網絡欺凌的對象?傅醫生說,很多受害者的性格,都是自信心較低、缺乏社交能力,尤其是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更容易成為網絡欺凌對象。大部分在欺凌事件發生前,往往都是一些小失誤或失言引發同學間嘲笑,當孩子不懂得如何處理,便容易成為欺凌受害者,網上欺凌更難以被家長或老師察覺。

傅醫生說:「因為香港父母普遍認為經常上網打機不好,令很多小朋友對用電腦有內疚感,故就算在網上受到攻擊,都不敢向父母師長求助,一來怕被責難,二來怕被封網不准再用。」

傅醫生就曾遇過,小朋友被網絡欺凌的真實例子。一位就讀小學六年級的男孩子,本身有肥胖問題,體重超過90磅,但在3個月內突然瘦了十多磅,而且又經常搣大腿及拔頭髮,媽媽以為他因為學業壓力而患上情緒病,遂帶往求醫。

傾談間發現小朋友性格比較內斂,不太出聲。跟他講起學校事,了解到他因為體形問題而缺乏自信,只是鍾意自己一個玩,社交能力較弱。後來同他傾開上網打機,抽絲剝繭後才發覺他玩遊戲時,有網友責怪佢反應慢,拖低其他人進度,一輪謔笑後,更有隊友要求他上載相片,包括要他自殘,以及在身體寫上一些自嘲和帶侮辱性的字眼,令他情緒極不穩定。

開始治療之後,父母便鼓勵孩子退出遊戲,並刪除帳號,更培養其他嗜好,幫孩子建立自信。

孩子上網時間愈來愈多,家長要多加注意。(iStock圖片)

網絡欺凌殺傷力不容忽視

網絡欺凌的形成,施襲者是重要的一角。傅醫生解釋,在現實生活中欺凌,往往需要有支配受害者的能力,不論是身體力量、說話能力或是社交手腕,偏偏網絡世界裏,施襲的門檻較低,因每個人都可隱藏自己身份,故此說話更可以輕率而不須負上任何責任。他說:

施襲者的出現可以很隨機,有網民在網絡隨便拋出一兩句留言挖苦人,若見對方無力還擊,就會變本加厲。欺凌過程中,若其他網民仿效及跟風「踩多幾腳」,施襲者就會從中得到滿足及成功感,發布更多的惡意留言,以及到處尋找更多施襲對象,形成惡性循環。

正所謂人言為畏,網絡欺凌的殺傷力絕對不容忽視。傅醫生解釋,大家上網時間愈來愈長,尤其是在疫情期間。而且網絡的群眾力量強大,如果不小心在網上講錯一句說話,很容易被群起而攻之,被大家進行公審,難以寡敵眾。他說:

自去年起香港發生一連串不愉快事件,社會出現撕裂,大家在政治及社會立場上取態可以南轅北轍,有網民會互相攻擊、甚至起底,對受欺凌人士甚至家人都帶來極大傷害。

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說,要對抗網上欺凌,大家一定要保護私隱,還要增強情緒的抵抗力。(湯炳強攝)

不要持「食花生」 心態

網絡欺凌來勢洶洶,網上的旁觀者對欺凌事件起關鍵作用。旁觀者經常持隔岸觀火的心態,甚少發聲或作出舉報,怕自己會被認定和受害者站同一陣線而受到圍攻。但有時候,保持緘默對於施暴者可能是一種默許,對受害者而言更可能發出一種錯誤信息,以為對受害者的指控是一種認可,甚至令某些較軟弱的受害者覺得自己罪有應得。

其實旁觀者不但不應該「食花生」,更應該見義勇為,留言鼓勵受害者,向網絡管理員舉報,中止討論。

精神科醫生建議4招自保

當然要避免欺凌事件發生﹐網民都要有一套自保的方法。

1.學懂保護個人私穩:傅醫生說,雖說網絡世界應有言論自由,但在所有人都隱藏身份的環境下,根本不是一個理想的討論平台,故保持一種輕鬆心態,不好太在意其他人的惡意留言。當然最重要是留意個人私隱,要時刻警惕要保護自己。

在小朋友方面,傅醫生說需要家長的協助,如子女喜歡上網打機,家長要先理解他用的方式,如果只跟認識的同學或朋友玩,即使真的受到欺凌,亦可找到源頭。但如在開放式平台玩,家長便要同小朋友解釋會接觸其他陌生人,故不要隨便將把個人身份表露出來。

家長可培養小朋友的興趣及嗜好,增加自信心及社交能力。(本報攝影組)

2.家長要理解孩子之朋輩文化:現在打機已成為青少年常態,建議家長避免帶有色眼鏡,盡量持開放態度,盡可能理解孩子之朋輩文化。

「給予小朋友適當時間,令他們可以有條件及自控的打機,假若孩子真的受到傷害,亦夠膽主動同屋企人講。」傅醫生更謂,現在作為家長一點不簡單,須與時並進,要認識新興網上平台的性質及操作,若子女受欺凌亦可及時發現,以及時伸出緩手。

3.增強情緒抵抗力:當然父母亦要培養孩子多元化興趣和嗜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及社交能力,令孩子有充足的情緒抵抗力,才真正有助對抗負面的衝擊。

4.勿被網絡控制:傅醫生最後補充,每個人都要時刻警惕,千萬不要被網絡控制。畢竟網絡世界可以隨時重新建立一個新的身份,在必要時可灑脫刪除帳號,不視之為消極逃避,認清其消閒本質,抱著一種抽離心態,即使遇到網上欺凌,亦能一笑置之,離場不參與。

記者:招美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