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讓孩子學習管理情緒表達感受 漫長過程需家長引導與支持
發布時間: 2020/06/03 17:57
最後更新: 2020/06/05 16:03
情緒是與生俱來的感受,而學前兒童最常出現的情緒包括「開心、興奮、生氣、害怕、緊張、傷心、失望、妒忌」等,由於他們的自我控制和語言表達能力尚未發展成熟,這些內在感受會透過不同的行為顯露出來。因此,孩子需要學習管理情緒和適當地表達感受,而這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的引導和支持。
認同感受
當孩子出現情緒波動,家長與孩子最常出現的對話會是:
家長:「唔好喊喇、喊完啦、好收聲喇…」
孩子:「嗚…嗚…」
家長(開始失去耐性):「夠喇,你淨係喊我都唔知你想點!」
孩子(開始哭得更大聲):「嗚…嗚…」
家長(開始變得嚴厲):「好喇!我都唔知你喊咩…我覺得唔洗咁嬲/忟/驚囉。」
孩子(哭鬧得更厲害):「哇…嗚…」
情緒是很個人化的感受,沒有好壞,但可以以正面和負面作分別,並會隨着個人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影響對事情的理解,繼而產生不同的感覺。因此,家長不宜指責或否定孩子的感受,可嘗試易地而處,先從孩子的角度了解事情,例如:「媽媽知道你依家好嬲」、「爸爸明白係好唔開心嘅。」讓孩子知道家長會明白和體諒自己,從而緩和其情緒。
認真而正面地回應
家長的回應往往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例如當孩子感到害怕或緊張時,家長回應可由「唔洗驚」轉換成「深呼吸,我喺度幫你」;「你真係冇用,都唔係好難做啫」轉換成「係有啲困難,但我相信你可以做到。」家長多以正面方式回應,能給予孩子支持和安全感,有助安撫情緒和建立親子互信關係。
認識情緒詞彙
孩子的「哭」有很多種含意,可以是表達需要,宣洩情感;或是有口難言,因沒有足夠的言詞形容感受而只能透過「哭」來表達。家長不宜完全阻止孩子以「哭」作表達,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哭」並不能讓他人明白自己,而是需要以恰當的語言表達想法。
家長可嘗試以較易理解的詞彙形容孩子的感受:「比人攞左份玩具你覺得好嬲;而家落雨唔可以去公園,你好失望同唔開心,係咪?」從家長的示範,讓孩子認識如何運用情緒詞彙表達當前的情感。
認真思考 認清事件
當孩子的情緒開始平伏,家長便可與孩子一起思考事件的成因,在辨識事件成因的過程中幫助孩子紓緩及梳理負面情緒,同時也可培養他們面對各種狀況時能採取問題導向,而非情緒導向,有助孩子正面面對和解決問題,也可思考如何避免事件再次發生。
孩子每天都會面對不同的突發事情,並產生相應的情緒,例如近月因為疫情而停課,日常生活大受影響,無論他們情緒低落或是情緒高漲,家長都需要敏感而有耐性地觀察孩子的行為,聆聽及以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家長也可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爸爸媽媽都擔心大家嘅健康,所以我哋要小心注意清潔衛生」、「希望疫情快啲過去,我地好快可以返學,繼續同老師、同學一齊玩!」當家長能保持正面的態度,與孩子同心同行,將有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情緒,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
更多育兒心得,
【育兒心得】年輕爸爸禁妻抱哭鬧B 鄧藹霖:缺乏關愛的孩子變自我中心
【育兒心得】新抱再度懷孕卻無半點喜悅感 開明奶奶:養不難教最難
TOPick推出【停課不停學】小學各級工作紙,參考名校精選試題,鞏固知識,緊貼學習進度。立即免費下載:bit.ly/2X96KAZ
訂閱Telegram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https://bit.ly/3bebLM2
撰文:救世軍教育服務部學前教育發展主任 黃雅芝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