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夏日食物中毒個案上升 半生熟及外賣食品高危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20/06/18 15:09

分享:

分享:

食物中毒導致腹瀉及肚痛,嚴重甚至出現脫水狀態。(相片來源:Getty Images)

天氣炎熱特別容易病從口入,早前洪瑞珍三文治食物中毒事件,讓人再次關注夏日食品安全。肚痛、腹瀉令人難忍,今次請來家庭醫生林永和,為我們解說食物中毒的成因、病徵以及預防方法。

雖然食物中毒並非季節性,不過在夏天的而且確發生得較頻密,近來新冠肺炎疫情,亦間接帶來更多個案。林永和醫生說:「我們前綫醫護人員發現最近有一個現象,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關係,人人戴上口罩,患上呼吸道疾病的病人有所減少,不過因為進食而出問題反而增加了。主要因為夏天的細菌繁殖得較快,而且食物存放不當等因素,導致腸胃炎甚至食物中毒的機會上升。」

家庭醫生林永和指出,近日與腸胃炎及食物中毒有關的病例有所增加。(相片來源:資料室)

食物外賣外送致病

細菌性食物中毒主要來自3種病菌,包括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及金黃葡萄球菌。蛋類製品、生或未經煮熟的肉類、受污染的蔬果、未經消毒的奶類製品、受污染的水源等,另外常見於涉及人手處理而其後並無翻熱的食物,如三文治、沙律、蛋糕及酥餅等,也是導致食物中毒的原因。

林醫生說,原來現時因為疫情關係,很多人也習慣叫外賣。但可能戴着口罩不方便,或是預先叫定,等一會後才進食,以及使用外賣速遞服務,也是問題來源。食物不即時吃掉,或者煮好擺放很久才運送、傳送時間太長,就容易滋生細菌,尤其在炎熱的夏天更甚。

現在很多市民也習慣買外賣回家或公司吃,不即時食用就會有食物中毒風險。(相片來源:資料室)

自煮處理不當

早前不少人又因為留家工作,在家自煮的機會多了,如果食物存放不恰當,如生熟食物不分開處理、保鮮紙包得不好,也會導致交叉感染。吃不完的食物沒有好好儲存,再翻叮或加熱時不夠熱,也有機會導致腸胃炎及食物中毒。更曾有病人因為吃了過期食品以及運送途中變壞的食物,而出現集體性食物中毒。

腸胃炎亦有其他成因,諾沃克病毒在秋天較為流行,不過因為吃海鮮而引起的霍亂病毒、貝類中毒,甚至「掃街」吃街頭小食引發的腸胃炎,都是無分季節,而因為傷風感冒症狀引起的肚痛及腹瀉也很常見。所以出現病徵時,要找到源頭及原因所在,才能對症下藥。

生蠔中容易帶有諾如病毒、弧菌、鎘和鉛等重金屬污染等,屬於高危食品,進食前要特別小心。(相片來源:資料室)

腹瀉肚痛出現脫水

如進食了受細菌、過濾性病毒污染的食物,患者可能會在進食後1至36小時內出現腹瀉、肚痛、嘔吐、暈眩及發熱等徵狀。雖然罕見,但最極端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最重要是了解成因,輕微的話可以吃藥,用暖毛巾敷肚減輕痛楚、戒口及休息,喝多點暖水以防出現脫水症狀,不用特別飲用電解質飲品。如發現病徵持續,以及出現小便變深色、眼睛嘴唇乾澀等脫水症狀,則不能掉以輕心,要立即求醫。

食物存放不當,如雪櫃不夠凍、生熟食物放在一起也是致病原因。(相片來源:資料室)

食物宜即食不宜儲存

預防食物中毒,林醫生建議無論任何食物都要盡快食用,如果放入雪櫃的話,再次用微波爐叮熱也不理想。因為翻熱的話,要保證加熱至100度才能殺菌,很多時只有60至70度左右,就很容易出事。食物中有生及熟食材最高危,進食時最重要使用公筷,沾上口水的餐具接觸食物會滋生細菌。

早前因為疫情關係,不少人清洗食物及蔬果時也會消毒,林醫生提醒其實用清水洗淨已足夠,可以去皮的話較佳,最重要是煮至熟透。如果真的要使用化學劑清洗蔬果的話,要留意成分並清洗足夠,以免有殘留。購買食物時選購適量,不應大量囤積存貨,以防變壞。冷藏食物要徹底解凍及煮熟才可食用,儲於冰格的食物,應先放在雪櫃下層或用流動的自來水解凍。避免把食物放在室溫下解凍,以免細菌繁殖。

煮食保持衞生亦相當重要,現時因為疫情,大部分人也會留意保持雙手清潔,處理食物前後、如廁後、飯前或處理垃圾後,必須用洗手液和清水洗手,並用乾淨的毛巾或抹手紙抹手。細節如試味時,應用匙羹或筷子而非用手指,以免病菌由指頭帶到食物上。只要小心處理食物及個人衞生,不胡亂吃東西,出現食物中毒的機會亦會自然降低。

記者:張頌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