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星指本港近年推生態海岸線 實地試驗後生物品種數量錄得增加15種

社會

發布時間: 2020/06/24 16:58

最後更新: 2020/06/24 17:04

分享:

分享: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於今(24日)發表局長日誌,指香港近年支持「生態海岸線」的環保創新技術,盼令城市環境與自然生態更和諧共融,配合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政策。(網上圖片)

填海及不同發展均會破壞生態環境,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於今(24日)發表局長日誌,指香港近年支持「生態海岸線」的環保創新技術,盼令城市環境與自然生態更和諧共融,配合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政策。

他解釋「生態海岸線」即是將生態概念融入海堤設計的多贏方略,海堤建造要擔當保護海岸的功能,而生態海岸線的概念是給予不同種類的海洋生物更「宜居」的海堤環境,以加強生物多樣性。政府聯同大學進行本地「生態海岸線」的可行性研究,並分別在西貢、沙田和屯門放置多樣生態海岸設施作「實地」試點,研究在本港各式水體,包括分屬海洋性、半開放和河口性水域,以生態海岸線模式促進海洋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的成效。

黃錦星以沙田馬料水為例,指該地臨近吐露港,屬半開放水域,於放置生態海岸線設施後第四季的初步監察數據顯示,「眾魚蟹螺等海洋物種的反應踴躍」,數據反映在部份「生態海堤」組件上錄得的生物品種,與附近對照海堤岩石上所錄得的相比,整體增加了15種,當中包括魚類兩種、蟹類及螺類各三種等,他樂見此環保創新工作初見成果。

他表示,2019年初政府在馬料水先行先試,逐步安放生態海岸線相關裝置,當中設計了四種組件,包括生態海牆磚、生態水立方、潮汐池以及殖蠔籃,認為若要締造生態宜居安樂窩,需要學者、業界及政府同事等協作創新,為生物多樣性創造合適的外在生境條件,例如水份、濕度、溫度、酸鹼度、表面粗糙程度等研究。

他續指,土木工程拓展署將在東涌東擴展區引入生態海岸線,以保護該區海堤的同時,為海洋生境締造沿岸的宜居生境,從而提升當中的生物多樣性,打造富親水文化的海濱公共空間。

立即下載hket App,掌握「全球疫情實時動態」、口罩供應資訊及急症室輪候時間:http://bit.ly/2V94aIF

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立即查看:http://bit.ly/2UJP4dx

訂閱Telegram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http://bit.ly/3bebLM2

責任編輯:洪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