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探秘 追尋大潭篤村遺迹

特寫

發布時間: 2020/07/01 16:33

最後更新: 2020/07/01 16:52

分享:

分享:

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教授潘新華指,大潭篤水塘底找到的榕樹早被鋸掉,以防破壞水塘大壩。(CACHe截圖)

如果大家認識任何人姓鍾,久居柴灣,他或是已淹沒逾百年、位於港島的大潭篤村村民後代。

港大兼任教授潘新華的團隊,曾多次派蛙人到村落一帶水底考古,拍下榕樹樹幹遺骸、疑似石橋柱殘餘,找出魚雷式尖底汽水瓶、水塘工人的鴉片樽和豉油樽等,卻一直找不到大潭篤村屋。他跟曾當理民官的史家許舒(James Hayes)均希望能找到村民後人,綫索是官方曾幾經辛苦花逾5,800元在柴灣安置了一班村民。

潘新華早前替長春社古蹟文化資源中心(CACHe)開講時解釋,由於村屋由泥磚砌成,年月沖蝕下或已溶掉。再者,水塘頗混濁,約10呎深已近漆黑,他只能從1963年旱災幾近乾塘的照片推斷,官方最初或用白泥蓋過建築。

後建成大潭篤水塘

大概18世紀末,來自梅縣、五華的客家人在港建設大潭篤村,至1911年住了52男、24女,四分三人姓鍾。據許舒曾訪問的老村民,大潭篤村三面環山,建有祠堂、天后廟,亦有木橋渡河,直至因水塘沒頂。

大潭篤水塘於1912至1917年由約400名工人興建,儲水量達14.2億加侖,360米的主壩更有「亞洲第一壩」之譽。水塘工程師Daniel J Jaffe病殁後,港英政府1936年以他來命名灣仔謝斐道。

CACHe網上講座:連結

記者:姚沛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