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港大研究:室内通風不足是關鍵因素致遠距離傳染

社會

發布時間: 2020/07/15 14:53

最後更新: 2020/07/15 18:24

分享:

分享:

港大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李玉國發現,室內空氣流通不好、通風不足,不足每人每秒3公升的通風量,屬病毒在室內傳播的關鍵因素。(港大提供圖片)

新冠肺炎疫情反覆,醫生及科學家認為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沬傳播,傳播距離約1.5米。港大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李玉國及其團隊分析廣州一家餐館、湖南兩輛巴士和日本的「鑽石公主號」郵輪於1月至3月間發生的3個新冠肺炎爆發個案,了解病毒經空氣傳播的途徑,研究證實室內空氣流通不好、通風不足,不足每人每秒3公升的通風量,屬病毒在室內傳播的關鍵因素。

身兼香港衞生防護中心感染控制科學委員會成員的李玉國,引述3宗有關新冠肺炎確診群組的新聞,其中包括於1月尾發生的廣州餐館疫症爆發事件中,3個互不相關的家庭在同一家餐館用餐,而病源患者與距離最遠被感染患者相隔4.6米;另湖南巴士疫症事件,確診者由長沙回鄉並先後乘坐兩輛巴士,第一程長途大巴有7人被感染。第二程小巴有2人被感染,坐得最遠的感染患者與病源患者相距9.5米。

他表示,呼吸道感染的途徑一般而言基於1.5米內的距離傳播,例如交談和咳嗽,但若環境的通風量低於每秒3公升會導致長距離傳播。被問到病毒在通風差的室內場地可飄到多遠,他稱需視乎冷氣的位置、送風量等而定,「長距離傳播的距離可以很長,比如在2003年淘大花園,距離達到100米」。

李玉國表示,呼吸道感染的途徑一般而言基於1.5米內的距離傳播,例如交談和咳嗽,但若環境的通風量低於每秒3公升會導致長距離傳播。(港大提供圖片)

【新冠肺炎】消息:本港今日新增約50宗確診及初步確診個案

他以廣州餐廳和湖南巴士兩個案例說明,指病源患者與其他被感染人士所處位置均相隔相當一段距離,其中多個被感染者與病源患者之間的距離超過2米,他們期間幾乎沒有近距離接觸過,故除了空氣傳播這個可能性,實在無其他傳播途徑可解釋這種較遠距離傳播的現象;而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通風不足是導致病毒在室内環境中傳播的關鍵因素。

至於日本的「鑽石公主號」郵輪,發現在留艙隔離期間被感染的乘客,僅限於同艙中的人受感染,反映船艙之間沒有發生遠距離空氣傳播病毒,即船艙中央空調系統沒有引致交叉空氣傳播,反映足夠通風的室內環境,不會導致病毒在船艙之間交叉空氣傳播。

他又提到,根據國際通風標準例的規定,餐館每人每秒最低通風量是5升,但上述餐館的通風量僅為每人每秒1升;感染者的座位分布,也與病源患者呼出載有病毒的氣溶膠濃度分布一致。測量和模擬結果亦發現,3個家庭的餐桌,基本上是被同一組空調風流動形成的氣泡罩著,導致多人被感染,解釋其餘15個餐桌上的68位顧客以及餐館服務人員均沒有被感染,或因在另外的空調風流動組別,沒有被感染。

【新冠肺炎】口罩令今日實施 大圍站六旬漢拒戴口罩月台上揮棍被捕

他解釋,感染者呼氣時,射流中的液滴濃度,會隨著離開嘴的距離不斷被空氣稀釋降低,至大約1.5米便減弱至跟背景空氣一樣。在通風量不足的情況下,室內的平均液滴濃度變得接近病源患者附近1.5米內的液滴濃度,令短距離空氣傳播有機會發展成為遠距離空氣傳播,增加周圍的人感染的風險(機會性空氣傳播),而當室内通風量夠大,病毒量較快被稀釋,發展成遠距離空氣傳播的風險相對較低。

李玉國認為,研究提供證據表明近距離空氣傳播是一個重要傳播途徑,通風不足下可造成遠距離空氣傳播,並導致超級傳播的發生。若室內低於每人每秒3升的通風量,有機會導致新冠肺炎的空氣傳播,而有效的室內通風和空氣過濾,即每人每秒8至10升的通風量,足以把空氣傳播的感染風險減至較低。

他建議,可在房間內安裝二氧化碳傳感器,顯示二氧化碳濃度,若濃度超過1000ppm(百萬分率)可能顯示房間通風不足;他補充,在日常生活中,「當你能在遠處聞到別人的氣味,這可能表示空間内的通風不足」,是個簡單的判斷方法。

【新冠肺炎】伊利沙伯醫院內科病房爆群組感染 袁國勇:首染疫者曾脫口罩咳污染環境致擴散

政府限制全民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戴口罩的措施今日正式生效,他對此表示十分歡迎,指出根據湖南巴士個案中,在巴士上有配戴口罩的乘客沒有被感染,相信口罩能過濾大部分病毒;被問到昨日伊利沙伯醫院內科病房集體感染事件,李玉國指自己認同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的說法,源頭病人把病毒沾到不同扶手,再被其他病人沾到而傳播,與空氣傳播無關。

實時追蹤香港各地區疫情個案,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訂閱Telegram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https://bit.ly/3bebLM2

記者:洪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