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工程界瀕「餓死」 黃偉信倡訂藍圖制定未來基建

政治

發布時間: 2020/07/20 08:00

分享:

分享:

香港青年專業聯會創辦人、工程師黃偉信。(李淇攝)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行業,工程界從業員亦面臨開工不足,甚至失業境況。香港青年專業聯會創辦人、工程師黃偉信表示,要保住業界飯碗,除有穩定開工量,香港亦需有長遠及可持續發展規劃。他建議政府成立「長遠規劃基金」,同時制定「2050+城市發展規劃藍圖」,訂立未來數十年包括基建、房屋、運輸、醫療等發展目標,以及具體時間表。

「飽死餓死」,是香港工程界經常用來比喻業界狀況,即經濟好時,會因發展過度而工作量多到吃不消;但在經濟低迷或政治環境緊張時,因停滯不前而突然失業。黃偉信接受訪問時表示,政府雖因應疫情推出「保就業」措施,暫保住工程界飯碗,「這只是治標方法,要治本除需要穩定開工量,亦需訂立城市長遠發展方向」。

他認為,政府政策一直以行政主導,「突然想建什麼就推一堆基建,缺乏長遠的城市規劃」,導致工程量時多時少,若同時進行多項工程,亦容易令材料成本上升而超支。

黃偉信建議,政府可參考新加坡、倫敦的規劃發展藍圖,以人口政策、經濟發展模式、預計通勤變化,以及考慮可持續發展等因素,建立「2050+城市發展規劃藍圖」,並按照藍圖逐步實施各項基建,除可加快項目進度,確保工程量穩定,減低延誤機會,社會也可及早知道未來的基建發展,並就此作深入廣泛的討論,減少因諮詢不足而引起的爭拗。

盼專業回歸專業

其次,要解決本地業界困境,政府需支援本地產業及人才培訓。黃偉信認為,不少本地承建商有技術、有經驗,絕對可走出海外。政府可牽頭,安排他們參與跨境或海外大型項目,並提供法律、聯絡以至財務上的支援;同時協助本地中、小型承建商參與外地大型基建工程,「做大個餅」,提升本地公司的國際競爭力。

「其實我最希望未來專業可以回歸專業」。黃偉信認為,政府在推出政策前,應多諮詢專業人士意見,不要政治凌駕專業。他舉例指,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措施,豁免4條隧道及幹線收費,但公布事前並無徵詢業界,「不少業界都對措施感錯愕」,認為政府為了挽回民望亂「派糖」,撼動「用者自付」的大原則,這容易導致負面後果。「你豁免將軍澳居民收費,為何又不豁免其他區隧道?會不會對非用家不公平?」。

有不少人游說出選 正積極考慮

現年37歲的黃偉信,對平均選民年齡為55歲工程界,可謂年紀輕輕。對於傳出有意代表民主派出選今屆立法會,角逐工程界功能組別議席,黃偉信坦言,有不同人游說他出選,正積極考慮,認為現時工程界代表有政黨包袱,容易因政黨立場凌駕業界利益。

對於自己並無簽署「抗爭派立場聲明書」。黃偉信表明,理解部分民主派對此不認同,但更希望專業界別的人輕,可以回歸理性及專業,「好比一隊球隊,有前鋒、中鋒、後衛,不同光譜都可以在議會發揮作用」,認為若決定進入議會,會盡量嘗試與政府溝通。

有趣的是,雖然被不少人游說出選功能組別,但黃同時強調,支持取消「功能組別」議席,認為這是基本法的承諾,又相信即使取消,市民仍會有足夠智慧,選出不同專業的代表。

工程界目前已有兩人報名參選,包括連續當選兩屆,角逐連任該界別的經民聯主席盧偉國,以及獨立的程明達。

記者:李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