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要留心情緒健康 輔導心理學家提醒家長多聆聽不批判
發布時間: 2020/07/23 19:03
最後更新: 2020/07/23 20:02
中學文憑試DSE放榜,有人歡喜有人愁,尤其今年受疫情影響,要保持社交距離,家長支援更形重要。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家提醒各家長,要主動關懷子女並無條件接納其感受,並不批判地聆聽其心聲。無論升學或就業,要支持子女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或行業,不宜事事替他們預先安排。
每逢放榜,大家都會傾向關心考試成績差學生的心情,但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輔導心理學家方婷(Jasmin)就指出:
很多情緒困擾的個案,不一定是成績差的。很多同學可能向來成績中上,但放榜的成績和預期有落差,失望感大。
又或者一些向來成績好,又努力應付考試,但有一兩科成績不似預期,情緒反差會較大。所以其實不是客觀成績好不好,而是跟主觀覺得成績好不好有關。
宜表揚努力忌追溯以往
無論是哪種情況,方婷說,家長都應無條件的接納,主動關心考生的感受,給機會子女抒發心聲,而聆聽時不作批判。她指出:
就算成績未如理想,都可以表揚子女在準備考試時的努力的。
有幾類說話,家長更加絕對不宜講:「如『一早都叫你⋯⋯』因為追溯以往已經無意義; 『成日都唔溫書,你預咗⋯⋯』因為此說否定了其努力; 以及預言式反對說話『你做呢啲第日乞食喇⋯⋯』」
不過,華人父母許多時都不擅於溝通。她舉例說:「有些家長可能過去十幾年和子女的溝通模式都是:『你溫哂書未?』、『考試考得幾?』,但突然放榜後來個大轉變,告訴子女『其實你考成點都唔緊要。』,我相信子女聽到都有點不知如何反應。」
家長不宜擅作安排
她建議不擅於溝通的父母,可以透過食物及生活細節關懷子女。「例如煮她/她喜歡食的東西,讓其感受到父母的愛。」
方婷表示,家長切忌把子女成績和別人比較,也不要急著給意見,或替他們下決定,千萬不要否定子女的興趣。她在大學教書已10年,也因此有親身經驗可分享:「我看到那些自己沒有參與過選科,或純稡是父母要求他揀某一科讀的同學,他們的學習動機普遍不強。但如果那一科是他自己揀,自己真心想讀的,他的學習動機不但較強,遇到困難時,也會努力去衝破障礙。」
她指出,知道許多香港家長出發點是為子女好,而幫子女在升學或就業方面作安排,但如果這條路並非子女想行的路,效果會適得其反。
她強調:「最重要是聆聽子女將來想從事甚麼行業,反而幫他找到自己想做甚麼,好過幫他安排。如果他/她本身已有一套想法,便鼓勵他、支持他,因為真是行行出狀元。對於新的行業,可以先了解,發掘內在興趣和動機,再談談他們自己的想法與計劃。家人的角色應該是陪伴者,多於做adviser。」
負面情緒表現要留意
輔導心理學家方婷指出,若放榜後考生經常嚎哭、自我隔離不跟人溝通、睡眠過多或過少,食慾突然改變,暴食或吃得過少、身體顫抖、表情長期緊張、持續煩躁發脾氣。甚至表現出視死亡為解決問題方法、對未來極絕望、覺自己永遠失敗等負面情緒及行為,家人均要多加注意。
但她強調,切勿即時否定對方的負面想法,宜多加聆聽,若這些負面行為持續出現,便有求醫的需要。疫情之下,除了學校社工外,也有不少機構提供遙距輔導服務,包括賽馬會網上輔導「Open噏」、青協的「關心一線」等。
如何做自己的情緒管理師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最近推出新書《做自己的情緒管理師:20個負面情緒管理法》,身為作者之一的方婷強調: 「情緒是沒有對錯的,每種情緒的出現都有其意義。」
哪麼我們如何做自己的情緒管理師?她指出有4大要點:覺察、接納、轉化、放下。
覺察每種情緒的出現,因何事出現,何時出現?接納自己的情緒,因為它告訴我們一些內在需要。轉化,就是嘗試用不同方法排解改變那些負面情緒,它可以是認知的改變,也可以是行為改變。從而令感受改變。不要執於害怕自己的負面情緒,那就是真正的放下。
談到如何增強抗逆力,她就指出,最重要是找到自己內在的生活動機。「要接受世事無常,不是每件事都能控制得到,但自己為生活定下目標。」
方婷說,疫情下,更要學懂減壓。「很多人利用在家的時間下廚、繪畫、閱讀或做靜觀呼吸練習,其實做甚麼都可以,最重要是自己有興趣和投入到,享受到片刻寧靜,人一定要有Me-time,那就有助紓壓了。」
記者:胡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