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提升無線充電效益推動電動車普及 港大城大研可穿戴式機械人改善長者步行
發布時間: 2020/07/23 18:22
最後更新: 2020/07/23 19:33
研究資助局在新一輪主題研究計劃撥款2.3億元資助7個研究項目,名單已在上周揭盅。發明無線充電技術的港大電機及電子工程系講座教授許樹源,將率領團隊研究簡化無線充電設計及提升能源效能,並減低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有關項目獲批2,500萬元撥款;另有港大及城大合作研究的可穿戴式智能機械人系統,便利長者活動,冀4至5年後推出市場。
許樹源表示,為回應氣候急劇轉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加快以電動車取代汽油車,他所率領的無線電力傳送研究項目,將研究簡化無線充電的電路設計,提高無線充電能源效能,以及研究適用於停車場的電動車無線充電系統,結合智能控制系統,以減低太陽能及風力所帶來的不穩定問題,以鼓勵採用可再生能源發電。該項目獲研資局撥款2,500萬元,料7至10年可供工程界應用於建設停車場。
由港大及城大合作的助老智能機器人研究項目,則獲批撥款3,900萬元。聯合首席研究員、城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賴偉超指,按統計處數據預測,2036年本港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比率將會超過31%,是次研究由工程、醫學及老年學專家參與,研發可穿戴式的新型智能機械人系統,「好似著衫一樣咁方便」,長者穿上後,可幫助步行和其他活動,從而改善生活質素,強調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共創理論」,會邀請「老友記」參與研發,以設計受歡迎的裝置。
賴偉超解釋,團隊將研究採用剛柔混合材料結構、可分佈式驅動系統,以及可縫在衣服上的「智能納米傳感器」,並透過人機協作控制系統;團隊已開展前期研究工作,邀請了10名長者參與膝關節活動能力測試,以發展膝關節可穿戴式裝置;項目將同時研究適用於腳踭、腰部及手部等的機械人系統,助保持活動能力,並希望研究能夠產業化、市場化,料4至5年可面世。
另外,港大統籌、與中大、科大及嶺大合作一項涉金融科技的研究項目獲批,研究利用大數據改善銀行業為中小企提供的融資服務。
本輪有3項醫療科技研究項目獲批,其中由浸會大學、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3間大學合作的「核酸適配子的分子機理及用於診斷和治療的轉化研究」,獲批撥款最多,涉及4,500萬元撥款,亦是浸大首度有研究項目入選主題研究計劃。
統籌項目的浸大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指,「核酸適配子」是一種可用於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一種「聰明分子」,將研究優化篩選適配子,以及應用於癌症早期診斷。其餘兩個醫療項目涉及治療急性髓性白血病,以及抗生素耐藥基因的環境污染傳播機制。
研資局第10輪主題研究計劃撥款結果上周揭盅,研資局主席李行偉今(23日)透露,共收到52份初步建議書,去年12月有20個申請團隊獲邀提交具體建議書,上月中有13個團隊獲遴選小組面見,研資局最終撥款予7個研究項目,涉及醫療科技、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A.I.)及機器協助長者生活等,共獲批2.63億元資助,當中2.3億元由研資局提供,餘下3,300萬元由大學以配對方式提供。
另外,教資會及研資局早前宣布分別撥出1.5億元及1億元,透過協作研究金及主題研究計劃資助大學進行與新冠肺炎及其他新型傳染病相關的集體研究項目。協作研究金有關申請已於本月中截止,研資局共收到174份申請,預計於本年底或明年初公布結果;至於下年度主題研究計劃,將於本月底起接受申請,預計9月底截止,明年7月公布結果,李行偉指,額外撥款的1億元料可資助約2至3個相關研究項目。
實時追蹤香港各地區疫情個案,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訂閱Telegram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https://bit.ly/3bebLM2
記者:馮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