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緩痔瘡】在家工作多坐少動誘發痔瘡 中醫師教提肛運動:蹲廁時間勿過10分鐘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20/08/11 17:06

分享:

分享:

打工仔為避疫而在家工作,多坐少動,會令肛門充血,引致痔瘡易發。

疫情爆發,很多打工仔都會在家工作,自然會多坐少動,但原來此舉會令肛門充血,引致痔瘡易發。中醫師陳寅峰認為病向淺中醫,如痔瘡已成就應求醫,不建議自行煲藥服用,惟病者仍可透過外洗和提肛運動紓緩症狀不適。

痔瘡是指在肛門附近直腸末端黏膜下的靜脈曲擴大和充血所形成的靜脈團。特點是大便出血、痔核脫出和肛門不適感等。

在家工作多坐少動會增加誘發痔瘡風險。(相片:iStock)

常叫人難堪又苦惱的痔瘡,可以從發生的位置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一般以肛門外緣以上約2公分的齒狀線為分界,在齒狀線以內的稱為內痔,以外的稱為外痔,內外痔都有的情況稱為混合痔。

久坐食辣增患病風險

陳醫師提到,痔瘡的成因很多,除了因為久坐,先天因素可以是靜脈壁薄弱,後天因素則包括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此外婦女生育過多,或長期便秘,或久坐久蹲等都可能形成痔瘡。

在中醫的角度而言,痔瘡主要分為三大類型。第一類是濕熱下注,症狀主要表現為大便出血鮮紅量多,大便鬆散,排便不暢,肛門灼熱下墜不適。

此類患者多數飲食不節,喜歡食濃味辛辣食物,以致令濕熱聚於下身(即下焦濕熱),從而引發痔瘡。

濕熱下注型痔瘡患者喜愛食濃味辛辣食物,以致下焦濕熱。(相片:iStock)

第二類是氣滯血瘀,症狀主要以疼痛為主,多數伴隨痔瘡脫出,水腫墜脹感明顯等。此類患者常有便秘問題,或久坐久蹲,以致肛門充血,水腫疼痛,令痔瘡易發。

氣滯血瘀型痔瘡患者常伴隨便秘問題。(相片:iStock)

第三類則是脾虛氣陷,症狀主要表現為肛門鬆弛,痔瘡不能自行回納,反覆發作。此類患者容易頭暈氣喘,面色蒼白,容易疲勞,汗多,食慾不振,大便鬆散等。婦女生孕過多,傷氣氣虛而引致痔瘡,即歸於此類。

婦女生孕過多可致脾虛氣陷型痔瘡,患者容易頭暈、氣喘和多汗。(相片:iStock)

提肛運動助預防治療

陳醫師指,中醫治療或紓緩痔瘡症狀有三大途徑,分別為內服中藥、外洗法和提肛法。他認為,內服中藥需配合四診對症下藥,患者應自行詢問註冊中醫師。而外洗法與提肛運動則對絕大部份不論何種痔瘡的患者來說都適合。

外洗法可以苦參、蛇床子、金銀花、野菊花、黃柏、地膚子各15克,加水煮沸,先熏後洗,即患者在湯藥剛成時蹲坐以蒸氣熏洗患處,然後再以溫藥敷患處或以毛巾沾藥溫敷。藥物具有清熱利濕、活血止痛作用,切忌內服。

至於提肛運動,則可在任何時間進行。患者定時有意識地收縮尿道、陰道、直腸括約肌,然後放鬆。如此反覆50至100次,每日2至3遍。此舉有助促進下陰靜脈血回流,對預防治療都很有幫助。

改掉如廁看手機習慣

痔瘡早已是都巿病之一,都巿人生活壓力大,長時間坐着工作,容易造成便秘問題,加上現時許多人喜歡邊如廁邊查閱手機,往往一蹲便已達半小時,更易誘發患上痔瘡風險。

陳醫師指,便秘成因眾多,巿民應養成每日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體弱氣虛者應該適量運動加定時嘗試排便以培養習慣,防止便秘;而正常排便只需5至10分鐘。

體弱氣虛者應適量運動加定時嘗試排便,防止便秘。(相片:iStock)

他又指,輕度便秘者可飲用火麻仁潤腸通便,惟嚴重者用藥會更猛,建議諮詢中醫師。另外,完成排便後應改變繼續蹲廁的壞習慣,因蹲廁時間過長會引致肛門充血。

蹲廁時間過長引致肛門充血,可形成痔瘡。(相片:iStock)

另外,巿民亦應注意飲食,多飲清水,多食蔬菜,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同時避免久坐久立,可進行適量運動或定時作肛門括約肌運動例如提肛法等。但最重要的是,一旦發現痔瘡,應及時治療,防止病況進一步惡化。

記者:陸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