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致癌零食】消委會檢測77款薯片零食 僅7款不含可致癌物丙烯酰胺

食用安全

發布時間: 2020/08/17 17:05

最後更新: 2020/08/17 17:22

分享:

分享:

7款不含可致癌物丙烯酰胺零食。 

薯片、薯條與蝦條是不少人喜愛的零食,不過市面眾多零食,居然有9成都含有可致癌物質丙烯酰胺(acrylamide)。消委會檢測市面77款預先及非預先包裝薯片、蝦條等香脆零食,發現只有7款零食不含可致癌物丙烯酰胺。

消委會檢測市面77款預先及非預先包裝薯片、蝦條等香脆零食,發現9成樣本均含可致癌物質丙烯酰胺,當中以預先包裝薯片、薯條丙烯酰胺平均含量最高,逾3成樣本的丙烯酰胺含量超出歐盟法規的基準水平。只有7款零食不含丙烯酰胺,包括:

  • 口福不淺台灣蔬菜脆片
  • Bourbon Petit Ebi Crackers
  • 明輝印尼蝦片原味
  • 台味龍蝦片(仿龍蝦味脆片)
  • 峇峇東原味蝦片
  • 四洲香辣燒烤味脆蝦片
  • GS Retail YOUUS Shrimp Chips

7款零食中,1款為蔬菜脆片,6款為蝦片及蝦條。

整體而言,消委會指預先包裝薯片及薯條平均檢出的丙烯酰胺含量最高,比非預先包裝薯條、薯塊、薯餅、薯格等樣本的平均值還要高。而預先包裝蔬菜脆片、藜麥片、蝦片及蝦條樣本等的丙烯酰胺含量則較低。

丙烯酰胺是什麼?

消委會解釋,不少食材含有天然存在的還原糖(例如葡萄糖和果糖)和一種稱為「天冬酰胺」(asparagine)的游離氨基酸。如把還原糖和天冬酰胺加熱,便會產生美拉德反應令食物的外觀呈褐色,這個化學反應會產生丙烯酰胺(acrylamide)。

製造薯片、薯條的主要原材料馬鈴薯正正含有較高游離天冬酰胺。若以高於120°C而少水的方式烹煮,例如油炸、燒烤或烘焗,都會產生丙烯酰胺。

動物實驗早已顯示丙烯酰胺是基因致癌物質和神經毒性物質,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亦在1994年將丙烯酰胺歸類為「可能令人類致癌」(第2A組)。

2017年,歐盟發布一項食物安全法規「減少食物中丙烯酰胺含量的緩解措施和基準水平 」,為多種食品訂立了丙烯酰胺含量的「基準」(benchmark)水平,即食薯條的基準水平為500微克/公斤,而預先包裝的薯片、薯條等零食的基準水平則為750微克/公斤。

食安中心建議市民保持均衡及多元化的飲食,不要過量進食炸薯和薯片等煎炸食物,避免以高溫長時間烹煮食物,及避免進食燒焦的食物,以減低攝入丙烯酰胺的風險。

TOPick新聞編輯部製作電子書《食用安全手冊》,提供自家檢測報告,包括雞蛋、搓手液、兒童口罩等,更有牛奶、清潔用品等食安檢測報告【TOPick【食用安全手冊】電子書直接下載鏈結】

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 立即查看:bit.ly/2UJP4dx

訂閱Telegram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bit.ly/3bebLM2

責任編輯:楊宛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