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推出網上輔導平台 認知行為治療助大專生對抗疫境
發布時間: 2020/08/25 14:01
最後更新: 2020/08/25 19:47
▲ 浸會大學聯同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合作開發名為「REST Online」的認知行為治療網上計劃。(浸大提供)
過去一年先後經歷社會運動及新冠肺炎疫情,本港大學生承受更大壓力,浸會大學聯同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合作開發名為「REST Online」的認知行為治療網上計劃,混合線上及線下輔導服務,協助有輕度至中度心理壓力的本港大專生舒緩壓力,計劃早前獲教資會批90多萬元資助,為期2年,現正公開招募280名大專生參與,費用全免。
疫情下失業率高企,曾有兩間公司實習經驗的浸大商學院應用經濟學專修三年級生陳紫倩,在今個暑假也未能找到實習。
她形容今年上半年找實習的挑戰很大,等候消息期間情緒緊張,經常檢查電郵及不敢關掉手機,「那時候有小小嬲自己,肯定係自己成績太差」;她後來運用在大學通識課學到的認知行為治療,明白到不只是出於個人因素,而是跟大圍經濟差有關,未有再過份自責。
率領研究的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潘佳雁表示,本港針對大專生的心理輔導人手非常不足,在2018/19學年,8間資助大學的輔導員與學生比例高達1比1,342,是美國的3倍。
研究團隊去年起開發網上輔導平台,今年6月正式啟動及開始招募參加者,對象是就讀本地大專院校的學生,包括高級文憑、副學士、學士及研究課程學生,現已有26人參與,目標招募280人。
計劃將採取線上及線下的混合模式,為每名參加者安排8節網上訓練、2次輔導,惟疫情下面談輔導將改為網上視像或電話進行,另外在計劃前後會利用不同評估量表進行3次評估。
潘佳雁指,認知行為治療(CBT)特別能夠針對大專生調節壓力管理技巧,並引述研究指,轉移到網上進行的網上認知行為治療(iCBT)成效亦相若,但可運用較少輔導員人手,加上時間地點靈活,亦可保障用家私隱,避免被標籤。
因應過去一年發生社會運動及疫情,潘佳雁引述最近相關機構調查指,本港大專生心理壓力比例非常高,達30%至50%,因此相信其對輔導服務的需求更高。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訂閱Telegram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https://bit.ly/3bebLM2
記者:馮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