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術語】被診斷「濕氣重」但毫無頭緒 中醫:體內水分比例失衡難蒸發散熱
發布時間: 2020/08/26 22:04
身邊很多朋友都曾經對中醫抱著懷疑的態度,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中醫師在診斷及解釋病情時,很多時都用「濕氣重」做總結,未能有效令求醫者進一步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但其實在「濕氣重」三個字之餘,新一代中醫師還會有其他講解。
人類身體本有七成由水分組成,有濕有水非常合理,但當因體外或體內環境改變時,體內水分的比例將失去平衡,如此就是「濕氣重」三字的理解。體外因素可為天氣、季節等令空氣中濕度過高,人體此時通過對流、輻射和蒸發等散熱的方法將受影響,體內水分難以蒸發散熱排解,謂之濕氣重;又可因著體內環境,如內分泌或荷爾蒙失調,令體液分泌過多,都屬於濕氣重的範圍。
中醫也好,西醫也好,跟病人解釋病情,最重要令對方理解明白。新一代的中醫師,大都會借用現代醫學術語,令求醫者更易理解病情,例如筆者最常處理的頸椎病,在提到中醫術語「筋縮」之餘,亦會借用現代解剖學知識,解釋病人的頸椎病是跟椎動脈、神經根,還是跟骨骼錯位相關;處理失眠時,在提到中醫術語「心火」、「肝火」之餘,亦會借用現代醫學術語,要解釋清楚到底是受影響於精神壓力所致的焦慮情緒,還是燥狂等不同情緒。
中醫是一門傳統醫學,有自己獨特的術語,同時亦要跟隨時代進步,活用現代醫學術語,不進則退。如有任何對中醫術語的疑問,可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文章獲何顯毅醫師授權轉載。
撰文 : 何顯毅 醫宗堂註冊中醫師
TOPick新聞編輯部製作電子書《食用安全手冊》,提供自家檢測報告,包括雞蛋、搓手液、兒童口罩等,更有牛奶、清潔用品等食安檢測報告【按此免費下載食用安全手冊】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bit.ly/2JdOaiS
訂閱TOPick Telegram,集合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bit.ly/3bebL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