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減壓】街坊參與重建活力社區 路過北角探索舊區空間發掘可塑性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20/09/03 17:18

分享:

分享:

皇都戲院即將被強拍,雖然發展商答允保育,不過將來發展成甚麼仍是未知之數。(受訪者提供)

皇都戲院強拍勢在必行,各種新發展規劃如何在舊社區中達致平衡,帶來全新想像及用途,從而改善生活,向來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今年誕生的「路過北角」計劃,就是透過藝術啟發大眾對公共空間未來用途的思考,從而為社區帶來正面改變。

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路過北角」地區活化計劃,以「空間想像。地方主場」為主題,以社區空間和發展為基礎,集合具參與性、思考性的都市美化、匯集街坊參與,共同構建理想生活。

著名粵劇表演場地新光戲院,亦曾面對結業危機,為北角重要地標之一。(受訪者提供)

北角空間再想像

香港有18區,為何偏偏選中北角?香港藝術中心節目經理梁偉然(Ian)稱,「路過北角」由香港藝術中心的公共藝術團隊統籌,早前曾進行《漫遊城市-灣仔》項目,其中一個活動為「藝遊維港」,將海濱藝文活動延伸連結,同樣有維港海岸綫的北角就是首選目的地。

計劃由市區更新基金資助,特別想尋找經歷急速轉變的舊社區,北角往日承載着豐富的歷史及生活元素,今天卻有新舊衝擊,造成兩者間的斷層。「路過北角」探討藝術如何為社區空間帶入想像,啟發他們對公共空間未來用途的思考,為社區帶來改變。

北角海傍近年出現重大變化,能否居民所需要的設施卻無從稽考。(相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重建皇都戲院要雙贏

北角最近炒得火熱的話題就是皇都戲院終於落實進行強拍,談起社區新舊交替就是最佳例子。皇都戲院於1952年落成,有超過60年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前身為璇宮戲院,是一座碩果僅存的單幢式戲院,座位逾千,曾有國際級音樂會及海外歌舞團在此演出。外露於屋頂的拱橋式支架設計及「蟬迷董卓」浮雕,均是皇都戲院的標誌。

今次項目中的《北角有誌》地區報主編蔡寶賢(Bobo)認為,時代巨輪下,舊建築被翻新不能倖免。不過她在意的是保育後的發展,是否可以考慮保留及延續無形的人文價值,不單只從經濟效益着手。希望發展商能持開放態度,接納市民的意見並了解公眾所需,讓空間賦予意義。正如是次「路過北角」的目的,區內居民作為持份者也應積極參與,與發展商互動討論,不要落成後才去批評。

Ian對發展商採保守樂觀的態度:

保育及發展未必一定要對立,雙方要有耐性及同理心,反映及聆聽意見,達到雙贏效果。北角缺少綠化空間,個人建議可以紐約的Domino Park作為借鏡,撥出給大眾家庭使用的遊樂休憩空間,如公園、甚至滑板場、攀石牆等,在商業發展以外,同時也能造福市民的建設。

與街坊一同參與

「路過北角」活動圍繞衣食住行等生活角度,以社區研習工作坊「都市實驗室」為原則,透過一連串社區研究及工作坊,與紮根北角的街坊一起深入探視城市生活的空間,例如前往春秧街街市的次數,找出一些實用的生活模式及習慣。這些數據可以作為未來城市規劃以及構思空間改造的重要參考,成果展將於9月在網上公布。

活動本來包括擬於每個季度舉辦一次的「路過周末」嘉年華,以及聯同街坊帶路合作的「社區大步走」導賞團,可惜因為疫情及限聚令,仍未有機會完成。「路過北角」亦有Facebook專頁及網站,還有一連6集的短片《不知北角》,聯乘不同人物從多個細膩角度尋探蘊藏在北角空間的風土人情,饒富趣味。

由6月至10月期間,夥拍「鄰里關係研究所」設立網上問卷和流動街站「路過有SAY!」,收集大家對北角區內空間運用的意見、需要和期望。(受訪者提供)

都市實驗室聚集城市設計的學生、專業人士與社區街坊,一同探索鄰里身份,重新設想城市生活的空間,發掘生活所蘊藏的可能性。(受訪者提供)

春秧街北角碼頭再發現

在短片及社區報中,當然也提及不少北角地標。《街坊試大廚》中,春秧街街市就是主角。窄窄的路面兩旁滿是肉檔菜檔,中間有電車路軌橫跨整個街市,還有古老的前舖後廠、樓梯舖,上方滿是庶民住宅餐廳大廚May指出單是感覺已獨一無二。她更運用購自街市的福建地道食材炮製出多款菜式,讓街坊們試味,比起單單介紹陳述來得用心,吸引觀眾有即時想去逛逛的衝動。

而第二集《北角碼頭再想像》中,更有Ian推介的街坊私房秘密景點。在和富花園旁邊的糖水道碼頭,猶如一個T字,行人能穿過東區走廊底,欣賞完全無遮無擋的維港海景。這裏有很多街坊來對着大海做運動、釣魚、閒坐等,節目中請來裝置藝術家吳鋌灝,設計出3件原木工藝,以意想不到的用途,令碼頭搖身一變成為趣味十足的藝術空間。

春秧街街市的凍肉檔檔主,在短片及社區報亮相,連街坊們也感到雀躍。(受訪者提供)

裝置藝術家吳鋌灝設計的輕輕鬆鬆釣魚寶,在北角碼頭展示一天,吸引居民的目光。(受訪者提供)

北角社區報誕生

另一項目為推出《北角有誌》地區報,每兩至三個月一期,將北角社區的人情故事以及專家討論等內容化作文字,呈現北角獨特之處。Bobo稱:

始終有些內容未必在視覺上吸引,用文字交代比拍片更為合適。雖然設有網上版本,但實體的報紙能方便區內的老人閱讀,很多街坊也能切實接觸到,受訪者看見自己上報,也會感到相當高興。

第一期《春秧之變》以「兩代對話」為切入點,從小店的兩代對話到商場的時代更替。印刷大約2,000份,在區內街市及小店免費派發,反應熱烈。

《北角有誌》每期設有不同主題,收錄了北角區內的人和事,亦有居民投稿、食譜等多元內容。(受訪者提供)

記者:張頌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