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曲張】久坐久站雙腳麻痺脹痛是警號 中醫推介2款保健食療KO靜脈曲張【內附食譜】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20/09/07 18:48

最後更新: 2020/09/07 18:52

分享:

分享:

註冊中醫師梁振威指,中醫一般會以針灸、放血及中藥調理3種方法應對。

現時避疫長時間留在家、少郁動,長者患上靜脈曲張的風險亦隨之增加。部分患者於40歲開始已出現血管色深、變明顯的表徵,直至愈來愈嚴重,下肢血管就會突出成蚯蚓堆,更有機會引發其他健康問題。

註冊中醫師梁振威指,中醫一般會以針灸、放血及中藥調理3種方法應對,但靜脈曲張除了與身體機能退化有關,個人的生活習慣亦十分影響。故生活、飲食都要同樣注意,才可跟靜脈曲張說再見。

中年如4、50歲開始,患者初期徵狀為微絲血管擴張,於下肢呈網狀分布,皮膚、血管色深而明顯。(iStock圖片)

梁醫師指,若積得愈久,靜脈就會腫脹變粗、彎曲成團狀,像蚯蚓盤結,多現於6、70歲的長者身上。大腿與小腿交界,膝蓋附近、大腿內側最常見。膚色由小腿至腳踝、腳趾位置漸漸變深,皮膚也變乾、粗糙,甚至脫屑。

直至中期,患者久站、久坐後下肢易感不適,如酸、麻、脹、痛,小腿至腳踝位置更會水腫。「下肢血液回流差而腫脹,壓住神經綫致不適。」若留意到自己每坐一兩小時,腳就麻痺、脹痛,站後伸展後又沒事,當這模式不斷重複,或許是靜脈曲張徵兆。

浸腳按穴可紓緩病況
 
患者可用中藥浸腳,針對局部皮膚吸收,改善血液循環。如用花椒、獨活、乾薑、紅花等中藥材,加水煲滾、倒進盤內。把雙腳放至盤上,讓水蒸氣先薰一薰,到溫度適中後再浸腳,大約半小時左右,每日或隔日浸、浸至小腿最理想。後期的嚴重患者需留意,腳上有傷口、潰瘍就不能浸。

紅花能活血化瘀、通血管,乾薑、花椒性溫能祛寒,加快血液循環。

如坐、站得太久,病人可按按小腿附近的穴位,如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承山等。用拇指施小小力做指壓,每個穴位按30秒,每日兩三次。這有助即時疏通靜脈血,減輕血管壓力。 

梁醫師建議睡前可抬腿、拉筋。(iStock圖片)

5大預防貼士

1.避免久坐久站,適時活動下肢,做適量運動如跑步、游泳、踏單車。

2.睡時將雙腳稍微墊高,要高過心臟,有助靜脈血液回流。

3.可穿合適的漸進式壓力襪,即腳踝較緊、大腿較鬆的款式,但切忌穿過緊的壓力襪,否則有機會使組織壞死。

4.避免翹腳坐,因會使血液循環變差。

5.如工作需要長期站立或坐下,每日可用熱水浸腳。

正氣弱、氣虛者易令血管發育不全、影響其功能,故應避免凍飲和生冷食物,減少吃煎炸、燥熱食品,避免肝火太旺引起筋瘤。(iStock圖片)

2款食療推介
 
1.黑豆活血粥

材料︰黑豆、米各100克,益母草15克、雞血藤20克、適量紅糖。
做法︰先煮益母草、雞血藤取湯液,再以湯液煮黑豆和米,最後加紅糖。
功效︰行氣活血、益氣養血、利水消腫。
*此食療能活血化瘀,若有出血傾向、正服用薄血丸者不宜食用,否則或影響血流、容易出血。
 
2.蓮藕赤小豆湯

材料︰蓮藕1斤半、赤小豆20克、生熟薏米20克、瘦肉 1斤、蜜棗2粒、水1.5公升。
做法︰蓮藕洗淨切片,瘦肉汆水,所有材料加水煲1.5小時,加適量鹽即可飲用。
功效︰煮熟的蓮藕可健脾益胃、益血生肌,幫助血脈清理與修復。赤小豆、生熟薏米則有清熱消腫、利水袪濕之效。

記者:吳霆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