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騙案】疫情下網購口罩騙案劇增 律師分析如何追討損失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20/09/10 17:31

分享:

分享:

今年發生多宗市民網購口罩被騙的案件。

新冠肺炎的爆發使個人保護裝備(PPE)例如手術用口罩、手套和面罩等的需求急增,不良商人趁機謀利。香港警方於今年1月至3月接獲逾1,600宗網上購買口罩騙案,涉及超過3000名受害者和公司,涉款共4820萬元。

高嘉力律師行合夥人袁佩筠及律師梁似薇指出,常見的PPE騙案包括以下兩種模式:

  • 虛構PPE:商人出售不存在的PPE,在收到匯款後隨即消失
     
  • PPE的質量沒有達到約定標準:商人出售不符合約定標準的PPE(例如美國標準N95等),受害者在交收時才發現其質量極差

如果屬於第一種情況,受害者應盡快向警方報案。警方有權向相關香港銀行發出「不同意處理書」,銀行一般會凍結戶口保留餘下資金。然而,此等措施並不等同法庭頒下的凍結令,並只影響收款的香港銀行戶口,不影響騙徒其他資產。 

視乎情況而言,受害者可考慮向香港法院作出緊急申請,包括「所有權強制令」及「瑪瑞瓦禁令」(又稱「凍結令」),以便在港內外展開進一步法律程序。兩種強制令均旨在保護申索人,防止答辯人在爭議解決前把資產轉移。「瑪瑞瓦禁令」是禁止答辯人處理自身本地或全球資產,「所有權強制令」則禁止答辯人處理原屬於申請人的資產,兩種都是針對答辯人的行為,而非資產,與質押令、第三債務人命令不同。

須留意的是,上述禁令只能凍結涉事資產;受害者仍需透過民事訴訟追討款項及損失。購買了虛構PPE的受害者申索訴由包括欺騙、不當得益、構定信託、明知接收信託財產和不誠實協助違反信託。若答辯人不抗辯,受害者能取得判決,利用第三債務人的法律程序將判定收款的香港銀行帳戶款項匯給受害者,作支付判決的款項。

受害者若有收取所購的PPE而質量不合格,則要留意雙方有否簽訂買賣合約及其條款。受害者可審視合約中的明示條款;提供不符合該標準的PPE將構成違反合約。受害者亦要留意買賣合約當中會否存在隱含條款,及包含的適用法律、爭議解決及免責條款等。

受害者亦可能被對方的失實陳述誤導而簽訂合約,該失實陳述可以是屬欺詐性或疏忽導致。在這情況下,受害者可選擇保留貨物並追討損失賠償,或撤銷合約並退回貨物以取得退款和賠償。

「騙徒手法層出不窮」,每個個案都有其獨特性,不存在一刀切的解決方法。受害者和公司應積極考慮諮詢專業意見,因應案情制定全面且符合成本效益的策略,務必在騙徒轉移資金前迅速作出行動。

責任編輯:王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