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倡訂立「好撒瑪利亞人法」保障施救者 助心臟病患者增加獲救機會

社會

發布時間: 2020/09/15 13:26

最後更新: 2020/09/15 18:04

分享:

分享: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暨世界心臟日2020籌委會主席陳藝賢(左)。(資料圖片)

今年9月29日為世界心臟日,拯救突發心臟驟停的病人須分秒必爭。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早前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一項公眾對突發心臟驟停的態度和認知調查,結果顯示,市民雖然樂於協助失去意識途人,卻欠缺急救技術、擔心弄傷患者和害怕承擔責任。

現年52歲的鄭先生是一名廚師,任職於飯堂,早年偶爾感到不適,不時會出現頸部疼痛等徵狀,他起初以為是工作疲勞而已所以不以為然。直至2019年4月,他又再感到不舒服,並在公司洗手間裡突然暈倒,一度失去知覺及口吐白沫,幸被同事發現,並向附近工作的政府飛行服務隊救護人員求救,在關鍵的黃金5分鐘為他施行心肺復甦法 (CPR)及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 (AED) 急救。

鄭先生被救護車送往北大嶼山醫院急症室,同日晚上轉往瑪嘉烈醫院進行通波仔手術,及後獲診斷患上急性心肌梗塞,在手術後兩天才從病床中甦醒,現時身上有9個支架,亦有接受物理治療等。他表示,經歷「死過返生」後,現時他除了更加注重健康飲食,聽從醫生建議盡量飲食清淡,他亦有配戴智能手錶去定時監測心跳,又會每日量度血壓,「以前我大魚大肉、暴飲暴食,現在我會吃得較清淡,每餐只吃6至7成飽」。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早前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一項公眾對突發心臟驟停的態度和認知調查,於今年1月至5月期間以電話訪問形式,成功向578名18至70歲的公眾人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人在遇到有人失去知覺時會主動上前察看並提供協助,較2014年同類型問卷調查的14%多出超過4倍 。至於問及其他受訪者為何不願意及時施以援手,大多數人解釋因為不懂處理、沒有急救知識及年紀大,反映市民普遍欠缺足夠的急救技能和知識。

調查發現,逾七成人未接受過心肺復甦法訓練,當中只有約六成受過訓練的人表示會為患者施行心肺復甦法進行急救,大部份原因為不熟習急救、急救牌已過期、怕弄傷傷者、沒有信心等。此外,有一半受訪者表示認識 AED, 但只有近兩成接受過 AED 訓練,更有半數對 AED 有認識的受訪者表示不願意使用儀器為患者進行急救,主要由於未經 過訓練以致不懂如何使用、怕弄傷傷者及要承擔責任。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暨世界心臟日2020籌委會主席陳藝賢指出,突發心臟停頓的定義為心臟突然停頓,患者失去知覺,沒有呼吸和脈搏。若未有迅速治療,患者將失救死亡引致突發心臟驟停的主要原因是心室纖維性顫動,亦是猝死最主要因素。拯救黃金時間只有五分鐘,每延遲救治一分鐘,死亡率便會增加一成。

他又指,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本港院外突發心臟驟停患者的存活率僅 2.3%,而愈早使用 AED 進行急救,有助提高病人存活率。不少市民誤以為使用AED需要具備專門知識,加上社會大眾或會因擔心施救所涉及的風險及法律責任而卻步,即使遇到心臟驟停患者亦未必願意伸出援手。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建議,政府應訂立「好撒瑪利亞人法」,免除施救者因急救過失而引致的法律責任,以鼓勵更多人願意為病人施救。除了要加強對施救者的法律保障,社會亦應積極推行更多措施作全面配合,包括增加公共場所設置 AED 的數量、提高市民的急救知識和技術,及規定學校提供急救訓練等。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bit.ly/2JdOaiS

訂閱TOPick Telegram,集合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bit.ly/3bebLM2

即看今期消委會報告︰https://bit.ly/2xZn3pI

記者:洪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