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退化風險】中風致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或加速腦退化 專科醫生:一次中風即時衰老3.6年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20/09/18 18:10

最後更新: 2020/09/18 18:28

分享:

分享: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霍偉明表示,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可靠早期介入治療、調整生活習慣預防。

認知障礙症為老人常見病,大部分或覺得記憶差、反應慢、情緒異常就等於患上此症,但其實要根據多重因素、數據比對才可準確得知病症類別及成因。盡早發現、做檢查不單可及時辨症,更有機會將情況逆轉。

要知病人是否患上認知障礙,內科專科陳鎮中醫生指會做多方面評估,包括行為及精神能力,傳統也會做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醫生以肉眼觀察內顳葉或海馬體的退化、萎縮狀況,及腦白質的病變程度,來判斷病人屬阿茲海默氏症,抑或血管性認知障礙,再看退化程度屬於少、中度還是嚴重。

但陳醫生指,二維方式判斷存有誤差,腦部又可細分為數十個區域,單靠影像掃描未必足夠。

內科專科陳鎮中醫生指,疫下留家工作使家庭相處時間增加,子女更易發現家中長者或出現認知障礙徵狀,因而求醫。(湯炳強攝)

新技術以大數據比對患病風險

近年廣泛使用的新技術「腦部磁力共振容積定量分析」,掃瞄後以人工智能將腦部立體三維呈現,腦部各部分均可抽出來獨立量度大細、容積,使診症更加準確。

可顯示海馬體、杏仁核、額葉等數十個腦區的絕對體積,相對其顱內容積的百分比。連認知障礙最常見的萎縮部分海馬體,都可以獨立抽出來看。

因腦部不同區域均會隨年紀萎縮,單憑醫生經驗和觀察判斷屬正常萎縮,還是退化所致存在一定難度,新技術結合華人、香港人的大數據來做比對。

陳醫生補充:「如相對於同年齡正常人的百分位,計算出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概率。也可顯示白質病變的程度,計算同時患上腦小血管病的風險。」不再只用少、中或嚴重來劃分,能得出一個實際數字參考。

抑鬱加劇或致假性認知障礙症  

記性、反應差不一定是認知障礙症所致,有機會因過度哀傷、抑鬱而起,但抑鬱、孤獨感又會加劇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該如何判斷?「腦部磁力共振容積定量分析」得出各方數據,幫助醫生斷症。

如一名患抑鬱症近20載的66歲長者,持續服食抗抑鬱藥,因家庭、社交出現問題,情緒、記性於半年內變差,女兒懷疑她患認知障礙症。陳醫生指若用傳統掃瞄,憑肉眼觀察會得出其內顳葉有中度退化,白質病變則不多,但加上其抑鬱症病史,或判斷為有機會患阿茲海默氏症。

但從「腦部磁力共振容積定量分析」的數據來看,卻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海馬體一般大過10mm屬於正常,看立體掃瞄發現她的海馬體只有輕微萎縮,未如看傳統掃瞄時所想,屬於中度。

計算過後,發現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或然率只得31%,我們一般用50%作分界,30幾屬於機會好低。故她好有機會源於抑鬱情況變差,引發假性認知障礙症。

除了辨別真假阿茲海默氏症和患病風險,系統得出腦部各區域的詳細數據,更有助醫生決定治療方向。有病人海馬體嚴重萎縮的同時,白質病變的數字比一般人高出5至6倍,出現嚴重小血管病變。醫生除了為病人減慢退化速度,更可針對血管阻塞的情況加強治療。

腦神經科專科霍偉明醫生解釋,正常人無記性會記得自己忘記甚麼,反覆回想會想得到,並不影響生活。認知障礙症患者則完全意識不到自己忘記了某些事。(湯炳強攝)

一次中風即衰老3.6年  早期介入可延緩腦退化

針對血管性認知障礙症,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霍偉明指,其成因由中風或慢性腦血管栓塞所致。每一次中風無論輕微或嚴重,單次即會失去1億9千萬個腦細胞。

當腦細胞壞死後,之間的傅遞或會斷,相當於失去可環繞地球7次長度的神經綫,平均衰老約3.6年。

短期記憶未必有問題,但思考能力、抽象記憶都會受影響,說話也會突然不清,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退化速度亦較難預測。

霍醫生強調,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可靠早期介入治療、調整生活習慣預防。「三高、缺乏運動、肥胖或心率不正常都是相關因素,吸煙亦易使血管硬化。」三高、肥胖等致病源可靠運動消除,運動更可增加腦部海馬體容量、加強記憶。

腦部海馬體的容量可隨運動增加,從而加強記憶。而步行屬運動的一種,故行得愈慢,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亦會增加。(iStock圖片)

一般人正常老化,或會出現善忘或思考遲緩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症狀,當中10%至15%會於一年內發展成為認知障礙症,霍醫生建議市民做定期檢查。「不單認知障礙檢查,也需了解自己有否患血管疾病,針對心臟問題、三高、抑鬱等治療,以延緩衰退。」

降血壓、治療心率不正的問題可避免中風,前者可減半,後者則可降低4成風險。

記者:吳霆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