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之恩】2孩媽媽辦助學金報答兒童院姨姨教誨 歷換腎不忘本持續助貧苦學生
發布時間: 2020/10/02 18:12
家是很多孩子的避風巷,Peony小時候的「家」就在聖基道兒童院,回想由3歲入住家舍至14歲,童年成長黃金時期就在當中度過。當中有位在家舍貢獻45年的姨姨對她無私教誨,終身受用。Peony長大創業忙工作,甚至健康出毛病要換腎,在人生起跌之際,她都不忘本,以家舍姨姨之名成立助學金,幫助貧苦學生。
3歲入住兒童院
蔡啟平(Peony)跟丈夫育有兩孩,子女從小已經用零用錢參加助養計劃,之後媽媽更成立助學金,一家人支持媽媽不忘本。Peony 3歲時因為母親有長期病患,父親沉迷賭博,她跟哥哥弟弟被送到兒童院(即現時的兒童之家),住至14歲中三時才回家。入住兒童院,Peony開心的回憶多於不開心。
聖基道兒童之家的前身是當年我入住的「聖基道兒童院」,位於大埔滘大埔道,環境背山面海,小朋友通山跑。我記得當時會幫忙耕田,無憂無慮。加上住在那裡的小朋友,家庭都有不同問題,沒有比較,不會覺得自己很慘。
視家舍是避風港
當時暑假、大時大節會回家留1至2星期,媽媽長期住院,而爸爸沒有屋,帶著她寄人籬下,住在親戚家中,沒有特別開心與不開心。Peony已視聖基道兒童院是家,中三時被告知要離開院舍,她大感愕然。
我以為可以住到18歲,院方或認為家人是時候要兼顧照顧孩子的責任。我到姑媽屋企住,直至我中五時爸爸申請到公屋,但回家1至2年我就自立了。
感激家舍姨姨教誨
問及跟家人的關係,Peony直言關係疏離,沒有家庭聯繫。她慶幸在兒童院成長,接受很好的教育,並練出堅強獨立的能力,她尤記得家舍姨姨譚瑪利影響她至深。
小時候有次被人屈我偷了錢罌,當時百辭莫辯,而譚瑪利家舍家長知道不是我,令我明白到沒有做錯,真理一定會出現,專心做好自己就可以。另外,我很記得她經常跟小朋友說,一定要讀書。
面對逆境堅持半工讀
傳統爸爸抱有「女孩不用讀那麼多書」的想法,要求Peony盡早工作養家。她由兒童院回到家,中四開始幫人補習,自己生活費自己賺,牢記家舍姨姨的叮囑堅持半工讀。及後Peony成立了廣告及出版公司。她忙碌之時也記掛著家舍,於2013年創立了聖基道兒童院譚瑪利助學金。
Peony沒有刻意跟他人提及在兒童院成長,但腦海中不斷浮現「助學金」的想法,有感身負重任,決定行動,聯絡聖基道商討,並找朋友幫忙,成立了基金。
健康出問題換腎保命
中途,Peony曾因壓力令身體健康出響起警號,易疲倦、沒有記性,由腎炎惡化至衰竭,腎功能指數低,2017年情況差至急需換腎保命,當時也沒想過要停止基金的運作,感激有朋友主動繼續支持。
我心裡是有負擔,做事一向不想虎頭蛇尾,很擔心基金無以為繼。
全家總動員做善事
家人的支持亦少不得,Peony一直身教兩子女做善事,兒子現年20歲、女兒16歲,他們小時候參加助養兒童的計劃,現時一家人捐錢支持譚瑪利助學金,幫助在升學或生活上有困難的院童,去年媽媽亦有跟女兒舉行慈善義賣畫展。現時受疫情影響經濟狀況差,多少有影響基金籌募狀況,但Peony相信人間有情,樂見有心人支持。
大病後,Peony學會平衡家庭與工作,更珍惜與家人的關係。她笑言沒有氣力去管子女,不得不放手,並多了時間與孩子傾偈。因禍得福,親子關係緊密了,她明白到健康和開心最重要,一家四口之前不時一起打羽毛球,並出席基金活動,享受天倫樂。
女兒曾經在小時候問我家中是否很窮,其實是價值觀的問題,我教孩子錢要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希望他們健康、開心和懂得關心幫助他人。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 / 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bit.ly/2JdOaiS
TOPick推出小學各級工作紙,參考名校精選試題,鞏固知識,緊貼學習進度。立即免費下載︰bit.ly/2X96KAZ
訂閱TOPick Telegram,集合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bit.ly/3bebLM2
記者︰顏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