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醫生】奪「科學突破獎」盧煜明視發明「留給世界的遺產」 形容香港處於發展科研最好時機
發布時間: 2020/10/12 00:00
最後更新: 2020/10/16 17:35
若人有百歲壽命,你願意花多少時間造福人群?這位港產科學家兼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不經不覺便投入了逾20年於一項研究,如今每年為全球千萬孕婦帶來「無創產檢」福音。視發明為「留給世界的遺產」,盧煜明冀將這份使命延續,於本港正值最理想的科研時機中,發掘下一代繼承人。
盧煜明於1997年回流香港,因與太太均視香港為家,冀在港培育下一代繼承人,詳情請看:【下一頁】
沒有想像中的嚴肅拘謹,盧煜明穿起筆挺深色西裝,配有卡通圖案的紛紅色領帶;時而眉飛色舞分享兒時打架趣事,時而深思熟慮提到科學家的哲學︰
作為科學家,其實是想發現或發明一些事,留下遺產給下一代。
然而,盧煜明多次提到「科研無保證成功」,因科研之路「不像某一些工作,每天上班,做足10年慢慢就保證有某個成就」,所以做科研的人要「好勇敢」。的確,人生有多少個廿年?事後回想,盧煜明依然眼神堅定表示從未想過放棄,
每日就算解決不到問題,但你都學懂了,知道那條路是不通的,過程我都是享受,好像整隊人一起去探險。
盧煜明指由於各人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次序不同,料市民需多待2、3年,才可望回復正常生活,不用戴口罩,詳情請看:【下一頁】
這份冒險精神,也許是科學家應有的堅毅不屈,也許是對探索未知的不能自拔,「最重要是喜歡,不要當科研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個興趣,每日我都是explore我想做的事情,其實是很難有一份工作令你有空閒去創作,幾乎與藝術家差不多。」 雖說科研無保證成功,但已有所成就的的盧煜明終悟出一套方程式,
我覺得要看人的創新力,他的資歷其實不是太重要,要視乎你想到甚麼新東西是沒有人試過,要保持創新的想法和堅持下去。
成就一匹千里馬,其中一名啟蒙老師就是英國劍橋大學中,已故醫學教授Sir John Butterfield,盧煜明當年仍在習醫,他引述該教授於第一堂課上指︰「在你們在座的學生中,有5%將來會對醫學研究有很重要的貢獻,我就是想訓練那5%。」事隔多年,此話仍言猶在耳,盧解釋,
這是很發人深省的,因很多地方都是想訓練你為一個安全的醫生,每日可幫到數十名病人,但當一個研究的科學家,若你研究真的做到突破,你可能幫到數百萬,或數千萬人。
學成歸來,盧一直欲繼承這份使命,尋找本地那5%,他更看準本港正處於最好的科研時機,形容「從未看過有這麼龐大的資源支持」,自1997年回流,盧見證港府由每份研究斥資數十萬元,增至數百萬甚至過億元。
在盧眼中,本港更存有多種獨特優勢,如醫管局掌握全港9成病人,「我們很快可做一些很大型的研究,如鼻咽癌,也可很便宜地,如花2,000萬可做到2萬個案,但外國相對未必可做到這麼便宜。」而中國近年的科研能力亦不斷攀升,如文章及專利權數目,有利於本港科研。
不過,集合天時、地利,還需「人和」,盧煜明慨嘆︰
暫時來說,(本港)最叻的學生還是會選擇當醫生、律師或金融,大部分未必會做與科學有關的事情。
他仍然相信,香港能提供培育具吸引力的科研生態環境,吸引人才投身科研,而未來需要更多優質的研究所及設備,建議港府應參考外國,鼓勵在港發展生物科技公司,「令人才可以兩邊走,如大學教授可在另一邊創業。」
科學是每日都與全世界最強的人競爭,相信很難有一件事能如此有滿足感,這當然是一個挑戰。
他寄語年輕一代︰
你們有的是時間,好像我年輕,我也可以碰幾次壁,再走回頭,應趁着年輕時挑戰自己,試一些新事情。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bit.ly/2JdOaiS
訂閱TOPick Telegram,集合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bit.ly/3bebLM2
記者:鄧凱文、陳子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