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退休律師移居台灣40年回港走入社區開藝廊 陳國慈盼將藝術與尋常生活融合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20/10/14 17:39

最後更新: 2020/10/14 17:54

分享:

分享:

退休律師陳國慈在淺水灣開藝廊,是希望大家可以用悠閒心情來看藝術品。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近日又成熱話,而對於香港出生、移居台灣40多年的退休律師陳國慈來說,舊建築保育則是她做了17年的志業。02年退休後,她積極推廣文化藝術,在台北已贊助及營運共3間古蹟博物館。本月中,她則在淺水灣開設一個全新的藝術空間,以另一方式實踐她把生活與藝術融合的理念。

陳國慈開設的Artspace K,位於淺水灣影灣園,約1,000平方呎的藝術空間中擺放的每件藝術品,由雕塑作品的取材、質料、到顏色運用,以至是次展覽作品創作人台灣藝術家洪易的生平,她都能娓娓道來。

陳國慈回顧34年法律生涯說:「以我的專業訓練,可以扮演的角色,我都做過了。現在做文化工作,我仍覺得好彩我讀過法律,因為樣樣事都離不開法律 。」(湯炳強攝)

這位年逾70歲的前律師說話溫婉:「淺水灣這一區我孩童時常會來玩有不少回憶,而前淺水灣酒店還因為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李安的《色,戒》聞名。在此地開藝廊是希望大家可以用悠閒心情來看藝術品。」

曾任台積電高層

陳國慈是50、60年代在香港出生成長的香港人,父母分別是緬甸華僑和新加坡華僑。「我於1947年出生,由幼稚園開始讀女拔萃至中七,1966年離開香港去英國倫敦的大學讀法律,之後去了新加坡兩年,也是我事業上唯一從事刑法工作的時期。」

陳國慈於2003年至2015年創辦並贊助「台北故事館」,開啟台灣個人認養古蹟的先例。(被訪者提供)

她之後轉了做國際商法的有關工作,曾在美國紐約、加州和台灣當律師,主理有關知識產權個案。

陳國慈之後選擇在台灣落地生根,事業斐然。她90年代曾擔任國家文藝基金會執行長,97年加入著名高科技公司台積電,擔任資深副總暨法務長兼發言人4年多,她在2002年時退休,結束她34年的法律事業。

55歲就放下高薪厚職,她說是一早決定的:「因為法律工作很高壓力,要經常出差,實在無辦法照顧興趣。我一直都覺得要保留一段時間給自己,趁我還有那份熱情,身體仍然健康,做一直想做的事情。」

台北故事館以介紹台灣生活文化和推廣古蹟再利用為目的。(被訪者提供)

陳國慈強調一直都有志推廣文化藝術,而在台灣參與古蹟保育,則跟她每次返港探家人,總會發覺有熟悉事物消失有關。「以前我住港島在九龍上學,13年來返學放學都會乘坐的天星小輪,有日我發覺碼頭搬了,感受很強烈,也因此對古蹟多一份關心。」

開創台灣個人認養古蹟首例

她說碰巧退休後,台北市政府把在圓山飯店附近一間精緻的英式洋樓整修完畢,希望尋找民間力量來照顧它。「我便很高興地接了這個project,把它活化,命名為『台北故事館』,我負責其營運和贊助達12年。」2009年,她獲台灣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頒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表揚她開創了個人認養古蹟活化經營的首例,極具啟發性。

陳國慈2009年至2012年贊助及經營的撫台街洋樓,前身為日本商社。(被訪者提供)

第2所她負責營運和贊助的公家古蹟博物館是「撫台街洋樓」,第3所則是2017年才開的「迪化二O七博物館」。她指出:「迪化這一間是保護的歷史建築物,我2014年購下,就是想推廣把老屋活化的概念。我覺得在舊區內用老建築來訴說該區的歷史,是一件很美的事。」

迪化二0七博物館」是建於1962年的歷史建築,陳國慈購入把之活化成為社區博物館,平均每月有一萬人參觀。(被訪者提供)

珍惜心靈上滿足感

移居台灣40多年,因為其兄姊及弟弟都一直在香港生活,兒子也在港工作,所以陳國慈不時港台兩邊走,直至前年因為丈夫過身,她就多留在香港這個她最感親切的家。

「香港是世界三大藝術品拍賣市場之一,在國際藝術界地位甚高,不過去藝術館卻仍未成為大家的生活日常。我今次開Artspace K就是希望提供多一個平台給大家悠閒地欣賞藝術品。每3個月換一個展,又會請該期的藝術家做講座。」

Artspace K開幕首展為台灣藝術家洪易的個展「冬喜」,以動物為題材,共13件雕塑,2幢畫作,價格由30萬至100萬不等。(湯炳強攝)

至於會否在香港保育老屋,她便說要視乎緣份,但大前提是要搞社區博物館,必先對某一個區有深度認識。

談到為保育舊建築要出錢出力,她就強調其付出都是能力範圍以內的:「我保育的古蹟都很精巧,因為再大一些我便負擔不起了!」

她最欣慰是家人也很支持她為了信念而付出:「我最想做的是引發大家對古蹟注意。如『迪化二O七博物館』如此細的屋每個月都有一萬人參觀,只要有人說:『原來舊屋係咁靚』我便覺得自己成功了。」

陳國慈至今依然是台積電的獨立董事,加上她既教書、寫書,又做文化推廣古蹟保育,比起退休前更忙碌。

她形容:「律師工作,是用腦;文化藝術工作,是用心。論收入,兩種工作得到的回報差天共地,但我十分珍惜這份心靈上的滿足感和充實感覺。以前我做律師時,媽媽常說我做一年老三年;但做文化工作之後,我覺得很開心。」她欣然地說。

陳國慈去年推出的書《老屋創生25帖》搜羅全台灣25個為老屋注入新生命的個案。(網上圖片)

退休後迷上瑜伽

年過70的陳國慈笑言不懂養生之道,但就十分推崇練瑜伽。退休後才學Yoga的她還大歎可惜沒有早一點學。「以前我有跳aerobic做gym,其實我不喜歡。做瑜伽卻令我由內到外都舒服,我一星期至少做3次,由頭到腳伸展筋骨。」

她笑說學藝15年連「頭頂立」都懂得做了,其瑜伽老師也鼓勵她去上教師班。「但我讀法律讀上腦,常擔心我在糾正學員姿勢時會令對方受傷,我會被人告!所以一直都不敢教人。」

陳國慈本身熱愛音樂,平日藉彈琴減壓及平靜心境。(被訪者提供)

彈鋼琴減壓

陳國慈是藝術愛好者,她本人也彈得一手好鋼琴。她自言學琴已考到第8級,當年準備專攻音樂,卻遭期望子女做三師(律師、醫師、會計師)的父母反對。

「爸爸很保守,他當年反對我以彈琴為職業的理由好好笑,他認為如果彈得好出色要公開表演,便要穿露背裝拋頭露面!若彈得不太出色,就只能在家教琴。」不能以音樂為事業,她仍一直跟老師學琴,每星期都會彈4、5次自娛兼減壓。

記者:胡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