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藥物VS新藥 拆解4個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迷思

解構類風濕

發布時間: 2020/11/04 16:09

最後更新: 2020/11/13 19:46

分享:

分享:

一旦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過程可以很漫長。不過,隨着醫療進步,藥物的選擇愈來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向亦愈趨有針對性,對病人而言絕對是好消息!例如近年出現的生物製劑和口服標靶藥,藥效更快,治療效果亦更理想。

究竟醫生會如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傳統藥物跟新藥又有何分別?以下由風濕科專科陳嘉恩醫生及嚴卓雲醫生拆解4個有關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迷思!


迷思1:傳統會用哪些方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主要分了藥物和非藥物治療。」陳嘉恩醫生指,非藥物治療包括戒煙、休息、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而藥物治療就包括傳統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新一代較不傷胃的消炎止痛藥、抗風濕藥等。而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成因是免疫系統失調,自己打自己,因此陳嘉恩醫生強調只吃消炎止痛藥是不夠的,希望患者可以調適免疫系統,以改善病情。

迷思2: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藥跟傳統藥物相比,有何不同?

「最大的分別是它們比較有針對性。」陳嘉恩醫生解釋,有的生物製劑是抗腫瘤壞死因子、有的是抗介白素、有的是抗B細胞、有的是抗T細胞的協同刺激,均是比較針對性地影響細胞素,從而減低發炎的情況。至於口服標靶藥的作用,則是用以抵抗細胞內的發炎機制。

跟傳統藥物相比,陳嘉恩醫生指,生物製劑和口服標靶藥的藥效較快,而且對一些難以控制病情的病人來說,效果亦較理想。

迷思3:如何界定採用不同的療法?

「通常我們會先用傳統的抗風濕藥,而甲氨蝶呤則是首選。」嚴卓雲醫生指,醫生通常會讓病人先使用甲氨蝶呤一段時間,再評估進度。不過,對於不適宜服用甲氨蝶呤,或會出現副作用的病人,醫生則會在早期階段考慮其他的傳統抗風濕藥,亦有個別病人需早點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藥。他同時強調,若確診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應盡快接受治療。

迷思4:何時採用綜合混合療法?

「根據多年的研究數據顯示,我們發覺生物製劑和口服標靶藥如果混合甲氨蝶呤使用,效果比單一使用更為理想。」因此嚴卓雲醫生指,通常醫生會建議用混合療法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若病人因為身體原因無法使用混合療法,醫生則會建議其他合適的單一療法。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