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抑鬱】公立醫院暫停探病及陪產增加孕婦產後抑鬱風險 孕婦使用止痛藥增加三成

社會

發布時間: 2020/11/05 18:09

最後更新: 2020/11/05 18:09

分享:

分享:

瑪麗醫院於今年1至4月有994名產婦分娩,比去年同期減少13.1%。(資料圖片)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本港公立醫院在緊急應變級別下暫停探病及陪產,孕婦在生產時沒有丈夫陪伴在身邊,有公立醫院的研究發現,有關措施令更多產婦出現產後抑鬱症狀,同時亦減少孕婦到公立醫院分娩。

最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由許佩華醫生與團隊分析香港瑪麗醫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間,一共4,357名孕婦的數據,發現自公立醫院今年1 月4日啟動「嚴重應變級別」後,產婦的憂鬱測量表(EPDS)分數明顯上升,即是產婦出現憂鬱、焦慮的徵狀。

分娩翌日錄得抑鬱指數高於10分的婦女比例較以往增加2.5個百分點,表示有更多產婦出現產後抑鬱症狀。

研究亦發現孕婦接受減低分娩時陣痛的方式有所改變,隨着嚴重應變級別措施落實,使用分娩球減痛的孕婦較過往下降逾30%,相反使用止痛藥的孕婦則錄得超過30%的增幅,有關轉變或與醫院暫停陪產安排有關。

另外研究發現疫情期間於公立醫院分娩的孕婦減少,特別是非中國籍人士,瑪麗醫院於今年1至4月有994名產婦分娩,比去年同期減少13.1%。研究團隊認為醫護及家人應留意疫情下產婦的心理壓力及產後的即時需要,以提供適切支援。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bit.ly/2JdOaiS

訂閱TOPick Telegram,集合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bit.ly/3bebLM2

記者:伍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