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隱專員獨家專訪】鍾麗玲:「起底」被視為武器令人痛心 籲勿因一時之氣犯案 公署兩招遏歪風
發布時間: 2020/11/09 07:00
本港政治紛爭令「起底」文化愈趨盛行,9月接任個人資料私隱專員(私隱專員)的鍾麗玲首度接受傳媒訪問,她在TOPick專訪中坦言,過去一年多的「起底」情況令人痛心,社會不同意見人士將「起底」視為一種武器,個人資料被「武器化」,令受害人或其家人長期受網上欺凌,甚至刑事恐嚇,蒙受身心靈傷害。
鍾麗玲強調,有關風氣不應被鼓勵,上周首宗判刑案例有助警惕公眾「起底」的後果嚴重,籲公眾勿因一時之氣而犯下刑事罪,害人害己;公署會以執法及教育,雙管齊下遏止歪風。
首案洩警資料囚2年 歡迎裁決
首宗警員被「起底」侵犯私隱刑事案上周二(3日)判刑,涉案被告判囚兩年。鍾麗玲上周三(4日)接受TOPick專訪時表示,歡迎法庭裁決,認為不論刑期長短,都具有阻嚇性,讓公眾明白「起底」行為後果嚴重,可構成入獄,法庭日後再處理類似個案時,都有案例及定罪刑期作參考。
「起底」問題在過去一年多湧現,私隱專員公署去年就處理約4,439宗經投訴或主動發現的「起底」個案。鍾麗玲指,當中離不開「反修例運動」,社會不同意見人士將「起底」視為一種武器,引致個人資料被「武器化」,自去年6月起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起底」案件,令受害人或其家人遭受網上欺凌,甚至刑事恐嚇,令事主受到長期困擾,傷害生理及心理健康,坦言情況令人痛心。
她透露,有投訴人的家人無辜被「起底」後,姓名、日常生活照、手機號碼、工作地址等被公開,網民更傳信息給事主,揚言會騷擾他們,令投訴人與家人感到擔心,為避免受滋擾,需改變生活模式及習慣等;亦有網民在互聯網表達意見後,遭他人「起底」,個人資料於公開平台被披露後,事主日收數十個電話,未能安寢;更有商戶地址被公開後,有網民出現在店舖門口,東主因而不敢營業。
鍾麗玲稱,公署今年首9個月接獲涉及「起底」的投訴已大幅減少至638宗,情況雖有改善,但仍未遏止,強調有關風氣不應被鼓勵,亦不希望持續湧現,公署須做大量執法及教育工作,
有些人會抱僥倖心態,以為網絡世界無法可依,但他們的真正身份仍會被調查出來,以為不會被人知道,其實是大錯特錯。
鍾麗玲希望大眾能認清「起底」行為害人害己,更需負上刑事責任,不要因一時之氣或一時之快而惹上官非,
將心比己,當同樣的情況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相信大家都會加以譴責。
尋海外機構協助 遏止行為
自去年6月至上月底,私隠公署已轉介1,400多宗涉及刑事成分的「起底」個案予警方跟進,亦200多次去信18個網站、網上社交平台或討論區的營運商,要求移除3,500多條「起底」連結。鍾說,由出信至連結移除,一般需時數天至一星期;公署在有需要時亦會尋求海外監管機構協助,盡力遏止「起底」行為。
至於高等法院已批出3個涉及「起底」的臨時禁制令,鍾麗玲認為具有阻嚇作用,亦有助公署執法,截至上月底,公署已將45宗個案轉介至律政司,有兩宗個案的「起底」行為被法庭裁定違反臨時禁制令。
此外,港台《鏗鏘集》編導蔡玉玲因車牌查冊而涉嫌違法,鍾麗玲指,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暫不就個別事件作評論;又稱公署有接受投訴的機制,有需要時會轉介相關部門繼續跟進。
對於外界質疑查冊系統刪陳述選項或牴觸《私隱條例》,她強調,每個政府部門提供的查冊服務,都有制定法律框架供服務使用者依從,但必須在公眾利益及私隱或資訊流通上作出合適的平衡。
鍾麗玲在專訪中亦提及,身份證號碼易遭他人作不法用途,提醒企業如非必要勿索取,詳細即看:【下一頁】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擬夥教育機構製作教材,教學生尊重私隱,詳細即看:【下一頁】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訂閱Telegram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https://bit.ly/3bebLM2
記者:陳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