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壺濟世】橋底義診見盡基層悲歌 64歲中醫以心療心重燃病患鬥志【有片】

醫生診症室

發布時間: 2020/11/12 18:12

最後更新: 2020/11/13 18:11

分享:

分享:

從醫逾30年的朱醫師,現在善堂為癌症病人免費治療之餘,亦以心療心,為病患者帶來希望。

香港看似繁盛,但不少基層在疫境下掙扎求存,幸仍有有心人雪中送炭。香港健康協會主席朱國棟中醫師,在3年多前牽頭籌組資金、召集中醫師和義工,成立為基層義診的惠民中醫善堂。從醫逾30年的他,現在善堂為癌症病人免費治療之餘,亦以心療心,為病患者帶來希望。

外表甚有活力的朱醫師,暫時仍未言休,心中仍有很多計劃要實行。(黃建輝攝)

甫踏入善堂便覺得與其他診所不同,這不足200呎的空間細小簡潔,沒有診所的醫藥味和壓迫感,反而感覺到小小的溫馨。朱醫師穿上簡單裝束,沒有披上白袍,予人親切的感覺。在觀察朱醫師替病人望聞問切的過程中,也沒有感到「醫生好趕時間」,他反而悠閒地與病人閒話家常。

他指:

我處理癌病最重要的法則,叫安癌,安穩的心最重要。在我的醫道中,病人來我這裏不只是為了看症取藥,他更需要希望。凡是癌症病人,尤其是末期的,已去到走投無路的階段,醫藥費付不起,人生又一無所有,心中好多鬱結,但不敢同人講。

他來到這裏,不用考慮金錢的負擔,可以傾訴鬱結,得到關心和紓解壓力,對病情一定有幫助。我不是以中西合璧思考醫療,而是以心療心,先安穩情緒,再處理飲食、醫治,我認為效果比較彰顯。

去片聽聽朱醫師的分享:

一切從街頭義診開始

他憶述,曾經有位做中港生意的癌症病人,因患病而退下火綫,加上糖尿病多重夾擊下致精神崩潰,每次看病都會哭訴15分鐘。後來慢慢抒發了鬱悶,糖尿病情況有好轉,身體痛症都漸漸減少了。

從醫逾30年的他,20年前已在不同癌病機構做推廣教育。他的診所一直有為癌病機構轉介的個案贈醫施藥,長達10年之久。在四、五年前,他另組街頭義診團隊,進一步走入社區為基層服務,團隊在通州街橋底提供一個月兩晚夜診服務,雖然義診對基層來說已屬難得,但朱醫師認為這始終不足夠。

3 年多前,善堂的源起是為在街頭義診的病人作更長遠和充足的跟進。(相片:受訪者提供)

「街頭義診進行了年幾,開始感覺到病人的跟進不足。兩星期才看一次的話,難道要一次過開好多藥?自己一路思考,若能有個地方有醫師駐守,橋底看診的病人便可以得到更好的跟進。」

診症用藥不理平貴

善堂開設了3年多,主要服務對象為獨居長者、低收入人士、綜援人士、傷殘人士,而義診中醫師約12位,有自己開診所的,也有已退休或剛畢業的中醫師,醫療服務包括內科、針灸、傷科痛症,專科則包括癌症、柏金遜症、中風後遺症和認知障礙。專科藥物雖然比較昂貴,尤其是治療癌症用藥,不過團隊毫不吝嗇,認為該用則用,不考慮平貴。病人也不只是深水埗區內街坊,也有來自各區市民,甚至有露宿者的病人。

「印象最深刻是一對露宿者母子,二人一直相依為命。以往二人會一起來,有時更會大老遠從觀塘徒步而至。但最近只有媽媽過來,細問之下,原來有政府人員沒收露宿者的家當,所以阿仔為了看守,即使身體不舒服都不敢過來。」在繁榮的都市裏,他見盡了底層的悲歌。

點擊圖片放大
+6
+5

冀增空間照顧更多病友

朱醫師的一份善心,卻遇上無情的租金壓力。在今年9月,善堂便差點因資金不足停辦。其資金主要來源自善長支持、香港健康協會津貼等,卻因疫情襲來,資助人數減少,協會活動、診務也下降,令善堂資助大減,甚至交不起租金,一度要結業。幸好當時有媒體宣傳,再次獲善長幫助度過難關,暫時可應付支出。

朱醫師念茲在茲有個心願,希望將來可租更大的地方,為更多病人服務。現時善堂位於深水埗區內街舖,面積不足200呎,僅夠放置一張病床、一個藥櫃和一位醫師應診。可是病人數目卻有增無減,經常出現迫爆情況。現時善堂一天大約有1至3個診症時段,每個時段平均只能為12位病人看症,專科門診需事先預約,惟早已爆滿,已停止接收新症。

下一步提供上門義診服務

除中醫善堂,朱醫師心中仍有很多計劃要實行,例如「同理醫」計劃,包括為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者和輪椅人士提供上門義診服務,另外還與清潔職工會合作,專門為清潔工提供義診。朱醫師朝氣勃勃又充滿鬥志,誰又會想到他已屆「出年攞兩蚊」之齡?他仍未言休。「做到盡量做,身體應付不到就再退後些,團隊有其他人可以幫手,想做的話總有自己的位置。」

惠民中醫善堂

地址:深水埗楓樹街3號地下

記者:陸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