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前香港遊 徙置區變旅遊勝地
發布時間: 2020/11/13 22:34
最後更新: 2020/11/16 21:19
港府在疫下力推本地遊,若時光倒流半世紀,推薦路綫很可能包括饒富香江特色的徙置區。
本地史家高添強昨晚替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園網上開講時形容,徙置區在60年代是個旅遊景點,有不少外地旅客的照片和幻燈片流傳至今,可以拍賣網站尋寶。
常見的日程是先去油麻地避風塘看水上人家,接着到石硤尾感受徙置區,再經大埔道鳥瞰西九龍,到沙田酒店喝下午茶,最後以錦田作結。
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後,港英開始興建多層徙置大廈,很自豪政策解決了大批難民的居住問題,「幾乎所有VIP在50、60年代來香港,都會睇徙置區。」1962年官方安排了美國國會訪問團到訪李鄭屋徙置區天台學校,丹麥皇室64年亦試過在格仔山俯瞰過鄰近九龍中部的徙置區。
據統計,67年全港多達100萬人居於徙置區,佔四分一人口。獅子山精神、鄰里人情味仍教老一輩津津樂道,但當時的居住環境其實極艱難,早前徙置事務處連居民在室外用簾布遮擋室外的烈日都不准許。
由於政策規定每5名成人才分到一個面積120平方呎的單位,兩家人常要劏開來合住,要靠近天花板磚塊間的小空隙通風,「政府無考慮到人和家庭的需要,只管填滿(單位)」,加上小孩只當半個人,結果很多男生要睡在地上或屋外走廊。商舖不足亦造成大量小販,甚至可有一整家無牌茶樓霸佔着大廈走廊來營運。
芝大網上展珍貴舊照
芝大正辦網上展覽《香江憶舊:1950至1972年的徙置歷程》,,藉高添強蒐集的舊照,重溫往昔何文田楠道擴建成公主道前夾道的矮平房,小孩拿家中容器輪候教會免費牛奶、公共水喉食水等。排隊在徙置區分發中心帶膠花回家加工,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成品遠至日本都知名,「英文就是Hong Kong Flower。」
記者:姚沛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