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中大研究指酒店院舍成第三波疫情新傳播地 防疫措施於娛樂場所最現成效

社會 13:59 2020/11/18

分享:

分享:

中大醫學院以「網絡流行病學方法」分析第一至第二波疫情中的傳播方式,發現以娛樂場所引發的傳播次數及群組最多。(鄧凱文攝)

新冠肺炎疫情自1月底襲港,中大醫學院以「網絡流行病學方法」分析第一至第二波疫情中的傳播方式,發現以娛樂場所引發的傳播次數及群組最多,不過於第三波疫情中已大大減低;團隊又指第三波疫情較首兩波疫情出現多5種傳播接觸環境,包括宿舍、酒店、興趣班、流動工作間及院舍,認為病毒長時間逗留在社區並已擴散。

消息指本港今日(18日)新增約9宗確診個案,包括昨日已公布部分感染源頭不明的初步確診個案。詳情請見【下一頁

帶領研究的中大醫學院何鴻燊防治傳染病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瑞山表示,研究著重感染傳播鏈,即群組與群組間的傳播,並分析了第一、二波疫情期間,324宗本地有源頭個案,涉及123個群組,得出12個接觸環境類型,包括家庭、鄰里、食肆、娛樂場所、私人聚會、購物、個人服務(如美容院、健身房)、工作間、教育、宗教活動、醫療保健及交通運輸。

團隊又發現當中以娛樂場所造成的傳播次數最多,共涉逾90宗個案;而最長傳播鏈為酒吧群組,在26日內延伸至30個其他群組,涉及7種接觸環境,包括交通、食肆、私人聚會、娛樂場所、家居、購物、教育。

李瑞山解釋指,由於市民於娛樂場所,如酒吧、卡啦ok場內逗留時間較長,感染風險較高,且一般互相不認識,故每名患者造成的繼發式個案及牽涉群組亦較多,不過團隊續指港府針對娛樂場所定下的防疫措施有效,故大大減低相關場所於第三波疫情出現個案機會。

團隊其後比較三波疫情數據,第三波疫情由6月20日至9月18日期間,傳播接觸面較第一及二波疫情多出了5個,包括宿舍、酒店、興趣班、流動工作間及院舍,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體系及政策研究所總監楊永強解釋指由於病毒傳染性高,及已長時間逗留至社區,故已擴散至不同地方。李瑞山又指,家居、食肆及學校雖有出現個案,「但未見到有真正長的傳播鏈」,故認為影響有限。

理大病毒基因排序分析揭,近月爆發或因輸入個案檢疫漏洞致社區播毒所致。詳情請見【下一頁

李瑞山建議,院舍應加強感染控制措施,而港府應進一步完善社交場合的防疫措施,如限制書展、酒店、食肆等人數;楊永強則呼籲市民不應鬆懈,如有病徵應盡早求醫,港府做好風險評估制度,及針對高風險場所盡快落實防疫措施,相信將可預防第四波疫情出現。被問到第三波疫情出現是否代表港府防疫能力不足,楊永強評價指「比較其他國家,港府已做得不錯」,坦言難以做到滴水不漏,因要平衡社會經濟。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訂閱Telegram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https://bit.ly/3bebLM2

記者:鄧凱文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