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看得見銀包 喚起同理心 推動社會共融

特約特集4

發布時間: 2020/12/18 09:00

最後更新: 2020/12/18 09:27

分享:

分享:

一九七九年,在美國著名設計公司雷蒙德‧洛威(Raymond Loewy)任職的工業設計師派翠西亞‧摩爾(Patricia Moore),於一次公司內部的冰箱設計構思會議中問:「我們不能設計讓有關節炎的人能輕易打開的雪櫃嗎?」卻換來上司一句:「我們不為那些人設計。」此事後來激發摩爾喬裝成八十五歲的老人,花三年時間親身走訪美國百多個城市,嘗試體驗長者的生活困難,從中尋找洞見,設計大眾通用的產品。

數十年後,在香港理工大學攻讀視覺傳意設計畢業的八十後設計師梁雯蕙(Comma),與摩爾一樣,亦對坊間的產品抱着同一個疑問:「為何商家不設計能迎合不同能力人士需要的產品?」這問題背後也許關乎很多商業因素和成本考慮,惟她卻於二○一五年畢業後,即毅然創立「無事無事研究所」(Mosi Mosi Lab),以設計思維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為視障人士設計讓他們能「摸得出」紙幣面額的「看得見銀包」(in:visible wallet),身體力行嘗試在產品設計上添加共融的色彩,同時喚起社會的同理心,為社會帶來一些小改變。

始於觀察  探索需求
說起梁雯蕙的設計思維之旅,一切源自她於理工大學讀書時的畢業作品。「當時一心想以簡單手作幫人,於是做了一堆資料搜集,直至一日我在街上看到一個拿着手仗的視障人士,很開心的一邊行路一邊唱歌,令我很好奇,於是尾隨他行了十分鐘。」

設計靈感除了來自好奇心,亦來自觀察,短短十分鐘的路程,讓她頃刻發現視障人士面對的諸多問題,「就如他行樓梯會踏空,行路亦很易走出馬路。之後,我大膽上前介紹自己,說自己想為視障人士設計產品,並邀請他給意見。」她續說。

在對方的穿針引線之下,梁雯蕙認識了包括潔瑩在內的一班視障人士,「我用了兩個多月時間跟潔瑩相處、行街食飯,發現她很多時購物都會問人,自己手上的紙幣面額是多少。過程麻煩之餘,她亦少不免有些心理壓力,怕購物時被騙或麻煩到別人。」這個小小的觀察,讓她明白視障人士購物時的痛點和心理需要,並激發她發明為視障人士而設的銀包,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與視障人士潔瑩相處日久,梁雯蕙發現對方跟很多視障人士一樣,難以識別紙幣的面額,啟發她決定發明專為盲人而設的銀包。

經過一番的資料搜集,梁雯蕙發現坊間雖有專為視障人士而發明的量鈔卡,「但身邊的視障人士都反映,出外時要額外帶量鈔卡很不方便,而且上面用來標示金額的凸點字,很多後天失明的人都不懂。」於是,她決定將銀包與量鈔卡結合,並先後製作了十多個原型版本,索取用家意見不斷調試改良,「最初的版本是基於成本考慮,用縫線的方式標示刻度,視障人士覺得很難辨識,於是先後又改用鐵燙片、金屬條等物料,但始終他們都要每張銀紙放進銀包內對摺才可以量度長度。」她憶述。

在發明看得見銀包的過程中,梁雯蕙(右)不斷尋求視障用家的意見再作改良,最終改良了近十個版本才正式面世。

推廣共融設計  改變社會
設計產品跟應用設計思維的過程一樣,期間必會遇到困難及瓶頸,而面對這些疑難,設計思維則提倡回歸基本步,從用家身上探求靈感,甚或解決方案,而梁雯蕙亦不例外。「一位視障人士向我提議,不如改為量度鈔票的闊度,以梯級形狀的尺量度。」一言驚醒之下,梁雯蕙採納了對方的意見,重新設計看得見銀包,製成最終版本,並於二○一六年在網上發起眾籌,最終成功籌得超過三十萬港元,製作了一千五百個看得見銀包免費贈予視障人士,「過程中我還在不斷尋求用家意見,如在街上看到有視障人士,也會大膽請對方立即拿上手試用。」

這個不斷探索用家需求的過程,亦令她有不少驚喜的新發現,「我以為視障人士不會介意銀包的外觀,但有一位女視障人士卻問我可否設計紅色的銀包,細問下原來她失明前從事銀行見客的工作,很着重儀容外表。設計思維探索用家需求的過程中,往往能讓我們找到意想不到的發現,甚至是衝擊,推動我們設計真正符合他們需要的產品。」她舉例說。

梁雯蕙發明的看得見銀包內設有梯級狀的量度器,可幫助視障人士辨識不同的香港紙幣,而當中的靈感則來自一班視障人士。

看得見銀包霎眼已面世數年,但梁雯蕙如今仍在思考如何改良銀包的設計,「原本的銀包設計就像普通銀包一樣,是希望讓其他人不會覺得他們與別不同。下一步,我想設計普通人也能用的看得見銀包,就如將量鈔卡、散銀包、證件套等變成組件,讓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需要,親自設計銀包的間隔和用途。」

不過,改良銀包設計以外,梁雯蕙坦言自己更想做的,是將共融設計背後的精神推廣到社區,「就如一個收銀員看到看得見銀包的發明故事,日後找錢給視障人士時,行為也許會不一樣,會多了一份關顧和同理心。」因此,她近期正積極與不同的機構合作,將自閉症、讀寫障礙人士的作品化成產品,藉此喚起社會的同理心,「這可能只是一份微小的力量,但設計思維對我來說是一種待人處世的態度,應是人人與生俱來的,亦是一份對人的關懷和愛,能驅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美好。」她說。

近期,梁雯蕙與不同的機構合作,如將讀寫障礙人士的作品化成水杯、散紙包等產品,藉此將同理心與共融的理念推廣到社區。

-----------------------------------
想認識更多運用實踐設計思維的專家分享,請瀏覽此網頁
追蹤 Unleash!HK YouTube 盡覽精華片段 
追蹤 UnleashHK LinkedInUnleash HK Facebook 以獲取香港設計中心 Unleash 設計思維最新資訊
-----------------------------------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