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再出發 渠務署推綠化生態設計 重構淨水設施重建方案贏民心
發布時間: 2020/12/23 14:00
最後更新: 2020/12/23 15:07
隨着全球經濟愈來愈發達,大量的經濟行為同時會帶來各類型的環境污染,影響你我的生活環境。因此,如何妥善處理污染問題,讓地球資源可持續發展,一直是各地政府需要積極面對的大問題,而當中最難處理的難題之一,正是如何物色選址興建大型廢物處理設施,同時設計出符合周邊社群及社區需要的方案,爭取市民的支持。
過去二十年,香港亦曾積極研究興建焚化爐、擴建堆填區等廢物處理方案,然而卻相繼遭不同的持分者反對,因而寸步難行。無獨有偶,渠務署於二○一五年就上水石湖墟淨水設施重建項目諮詢公眾時,亦曾遇到同樣的難題,一度令項目難以推行。然而,渠務署在二○一七年,與社會創新組織「好單位」(Good Lab)合作,嘗試引入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突破傳統的諮詢方式,重新構思重建方案,結果獲得當區居民、環保團體等各個持分者的支持,體現創新及以人為本的精神。
需求導向 真切了解居民聲音
位於上水石湖墟的污水處理廠,佔地約九點四公頃,於一九八四年正式投入服務,屬於二級污水處理廠。污水廠以傳統的活性污泥法(Activated Sludge),利用生物反應池及沉澱池過濾污染物,每日能處理九萬三千立方米污水,應付上水及粉嶺一帶居民的需求。
然而,隨着新界東北的人口日益增長,渠務署於二○一五年已推算,現行的污水廠規模將無法滿足未來的需求,因此計劃擴建約二點五公頃用地,將污水處理廠升級為三級淨水設施,並引入薄膜生物反應器(MBR)及移動牀生物膜反應器(MBBR)兩種新技術,將每日的污水處理量增至十九萬立方米。
可是,當渠務署就重建項目諮詢公眾時,卻遭上水居民激烈反對,認為現有的污水廠、屠房等厭惡性設施,已嚴重影響他們的居住環境,擔心擴建會加重當區負擔。「我們曾就居民的意見修改重建方案,但依然未能得到居民認同。不過,我們依然希望以心為心地去了解了解他們反對背後,是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並盡力盡心去去尋求雙贏的方案。」渠務署高級工程師(污水工程)劉永華說。正因如此,渠務署於二○一七年,便邀請Good Lab合作重新構思方案,並開展了一趟設計思維之旅。
引入生態旅遊 回應社區訴求
設計思維重視觀察,以同理心代入持分者的角度,發掘問題核心,而在Good Lab的策動下,渠務署先後舉辦了一系列的互動工作坊、導賞團等活動,邀請公眾就污水廠重建表達意見,並從中了解居民的真實需求。「我們發現居民原來並非盲目反對重建,而是希望重建污水廠能同時改善區內的居住生活環境,並且增加公共空間,加強與周邊地區的連結。」劉永華說。
與此同時,渠務署還諮詢了來自大學、環保團體等不同範疇和領域內的專家,並將他們的意見納入新方案之中,「我們透過舉辦不同的分享會,又製作立體社區模型,向公眾講解新方案的內容如何回應他們的真實需要,並從中觀察他們的反應,藉此不斷深化探索他們的需求。」渠務署工程師(污水工程)張詠欣補充。
以增加區內公共空間為例,張詠欣指團隊就居民的意見,提出新的方案,在原有工程項目的地盤面積內,釋出兩公頃的土地作為共享空間,同時在約三成施工面積加入綠化設計。「構思過程中,我們除了聽取公眾和專家的意見,亦要配合如何善用公帑、可行性等其他實際的考慮。就如以上這些改動,一方面不會增加額外開支,另一方面亦可滿足居民的需求。」
此外,新方案還引入了共享空間的概念,提出與居民及環保團體合作,構思兩條以水資源運用及環保為主題的教育觀光路綫,連結污水廠的周邊地區,藉此讓公眾認識污水處理的知識,同時發掘上水一帶的文化歷史和生態。
可想而知,新方案納入了社區、居民、環保團體及專家的多方面參與,而劉永華指,渠務署亦跳出了以問題導向的思考方式,針對用家需求解決問題,「就如我們所定的觀光路綫必須經過一個用於防洪蓄洪池,於是我們向管理層爭取支持將蓄洪池改造為多用途場地,於旱季時開放給公眾用作康樂及休憩途用。管理層更促成部門與水務署合作,推行『全面水資源管理』,將經污水廠淨化的水加工,用作沖廁和非飲用水用途。」他形容,設計思維以需求導向的思考模式,正是推動創新的動力,造就新的可能性。
共同創作 體現以人為本的威力
經過兩年的重新構思,渠務署於二○一九年,在上水鄉鄉公所舉辦石湖墟淨水設施社區教育日,向公眾展示新的重建方案。劉永華指當日公眾對新方案的反應正面,「新方案更在同年的『公務員優質服務獎勵計劃』中獲獎,為部門打下一支強心針。」他續說。
項目幕後功臣之一,Good Lab行政總裁陸樺(Warren)則形容方案獲得認同,體現了設計思維的威力,「公共服務的核心理念是服務市民,而設計思維正正提倡以人為本。我們藉着由下而上的參與式設計,將公眾納入共同創作(Co-creation)的過程,讓他們不止給予意見,更有機會參與改良方案,令方案能夠真正滿足居民的需要。」
陸樺續指,這個項目的成功,是一個寶貴的經驗,可供其他政府部門及決策者借鑑,「希望日後能有更多部門嘗試引入設計思維,從以人為本的角度推動創新,服務市民大眾。」他說。
-----------------------------------
想認識更多運用實踐設計思維的專家分享,請瀏覽此網頁
追蹤 Unleash!HK YouTube 盡覽精華片段
追蹤 UnleashHK LinkedIn 和 Unleash HK Facebook 以獲取香港設計中心 Unleash 設計思維最新資訊
-----------------------------------
(資料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