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焦慮】8歲男童擔心病毒現潔癖 精神科專科醫生:去年8月至今情緒個案增逾兩成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1/25 10:28

最後更新: 2021/01/25 11:44

分享:

分享:

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指去年8月至今情緒個案增逾兩成。 (陳國峰攝)

疫情持續逾一年,港人對抗這一場硬仗經歷了反覆的疫情,本以為疫苗的出現能為根治新冠肺炎帶來曙光,豈料疫苗的效能成疑,港人的心情隨著這些消息像過山車般起伏,面對世紀疫症原以為這只是成人與病毒的戰爭,誰想到小朋友的情緒也因為家長的緊張表現而受到困擾。

8歲的德仔去年2月開始焦慮的情況,期間曾因與13歲的姐姐玩耍時,不小心將飛沫噴到電腦鍵盤上,當時他與姐姐利用酒精擦拭鍵盤,但想到母親曾說液體流進電器會爆炸,他當夜失眠,總凝著家中會爆炸;而且德仔的日常生活害怕病毒的程度要每隔10分鐘洗手一次,雙手洗到又紅又腫,同時十分害怕別人觸碰他的身體,當焦慮的情況持續4個月後,父母因而帶他尋求精神科醫生的治療。

醫生透過傾談和繪畫等方法了解德仔後,診斷德仔患有輕微的焦慮症,原來德仔的父母抗疫期間搶物資的行徑;教導他病毒十分危險;不要亂碰外界事物等的緊張情緒無形中影響了德仔。因為父母作為小朋友的安全感來源,父母的情緒也會傳染小孩,當父母表現出「如臨大敵」時,德仔接收到的訊息便是「世界很危險」、「四周很不安全」等,所以當「爆炸」事件發生,德仔恐慌的事情呈現在眼前,便引爆他的焦慮情緒。

再者,因為疫情嚴峻,家人甚少讓他外出,而且當時學校暫停面授課堂,德仔長時間在家,平日接收資訊的途徑只有透過姐姐、傭人和電視,適逢正值社會運動發生,電視畫面充斥暴力事件,令德仔認為「世界很危險」的感覺加劇,所以當醫生讓他繪畫時,便畫出警方水炮車噴水的場景。經過4個月的會診後,德仔便不再失眠,潔癖的習慣亦得到改善,雙手不會洗到又紅又腫,其焦慮情況亦得以舒緩。

德仔畫出警方水炮車噴水的場景。(林美玲提供)

在職媽媽壓力爆煲喝罵孩子

除了德仔以外,在職媽媽在抗疫期間情緒同受困擾,因為在家工作的同時,亦需要照顧其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小孩,督促其學業,心力交瘁之餘仍要面對孩子經常被老師投訴上課時只顧按鍵盤、欠交功課等批評,港媽只懂喝罵小朋友,卻換來他更凌厲的哭聲,令港媽感壓力倍增。

向精神科醫生請教後,不再只注重孩子的學業,反而多與孩子進行共同感興趣的活動,多培養親子時間,不再動輒喝罵,專家教路因為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孩子未必理解母親責罵的原因,但面對母親兇惡的表情,令小孩只會對世界產生恐懼,覺得世界很可怕。

中四生難敵復課壓力感焦慮

學童的壓力不是小學生的專利,中學生亦會出現。去年10月中,時值中四生的Amanda,因肚痛、頭痛、頭暈等病徵,自以為患上新冠肺炎,由一星期缺席1日課,變到一星期缺勤2至3日,檢測雖發現屬虛驚一場,但面對學業的脫腳,令Amanda更感壓力,病情更為嚴重,只好向精神科醫生求助,推斷為患上焦慮症,原因是疫情期間其生活作息不被約束,開學後,規律的生活令其感到壓力,情緒反映在身體上,因而出現肚痛、頭痛和頭暈。

精神科醫生:家校助學童重投紀律生活

面對世紀疫症,受情緒困擾的個案上升,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表示,自去年8月中至今,情緒受困的個案多了二至三成,而去年開學期間學童求助個案特別多,疫情令面授課堂停擺,要幫助小朋友重新適應學校紀律的生活,林美玲建議家校合作增加子女上學的誘因:

家長應為子女建立作息時間表,訂立電子屏幕的使用時間,限制其娛樂、遊戲的時間,令小孩留在家中的誘因減少;而學校亦可減少不必要的課業,不要一開學便安排考試測驗,增加學童上學的動力。

林醫生以拉緊的橡皮圈比喻學童的精神壓力大。(陳麗娜攝)

小孩患上焦慮症原來有跡可尋,林美玲表示,患上該病的小朋友一般較「痴身」,經常跟隨父母尋求更多的安全感,亦會出現免疫力低的情況,如嘔吐、頭暈、發燒等病症。

當日常出行被限制時,莫說只有小朋友不懂處理情緒,很多時候連成人的情緒健康亦出現問題,林美玲教路成人若要幫助小朋友走出情緒困境,首先要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留意身體響起警號:

我們大人幫小朋友前,都要先幫自己,如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出現問題,自己亦不是一個好的位置去幫助小朋友,留意自己有沒有失眠、身體感到疲倦、肌肉繃緊、不想見人,以及對平時喜愛的活動亦失去興趣。

她又建議每日運動、均衡飲食,對維持健康情緒亦有幫助。

TOPick登陸MeWe啦:https://mewe.com/p/topick

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 立即查看:bit.ly/2UJP4d

記者:陳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