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學生每周失眠兩次數綿羊愈數愈精神 中大港大合推認知行為治療大減7成失眠風險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3/04 14:23

最後更新: 2021/03/04 23:45

分享:

分享:

中大、港大及加拿大拉瓦爾大學進行「預防失眠計劃」,協助高危青少年預防失眠。( 陳永康攝)

青春期是成長關鍵時期,生理心理社交上會經歷重大的轉變,有研究顯示,10至36%青少年會在此階段出現失眠徵狀。為應對青少年失眠問題,中大、港大及加拿大一間大學合作,為121名受失眠困擾的中學生推「預防失眠」計劃,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可將失眠風險大減71%,出現失眠情況更遠低於對照組。

參與計劃時中三的Tommy,當時平均一星期會失眠2次,父親亦有失眠問題。他說,有時在床上輾轉反側,至少半小時才可入睡,有時更一整晚都不能入睡,

想數綿羊分散注意力,但越數越醒。

因失眠問題,上學時亦不夠精神,學業方面受影響。Tommy因此參加了「預防失眠」計劃,接受認知行為治療,避免強迫自己入睡。他說學習到失眠時要做其他事分散意力,例如他會起床去閱讀,並建立有規律的睡眠時間,之後情況大幅改善,1個月內只得一次失眠。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聯同加拿大魁北克市拉瓦爾大學心理學院於2015年至2017年,邀請242名有輕微失眠徵狀的12至18歲青少年參與計劃,受邀青年至少一位父母有失眠問題的中學生。

團隊為其中121位提供為其4周、每周1小時的小組認知行為治療,包括了解睡眠衞生、壓力管理等,調整他們對睡眠心態;另外121位作為對照小組,未有接受任何治療。團隊會向所有人作12個月跟進,了解他們的失眠情況。

結果發現,接受治療的小組,12個月的跟進期內失眠風險可降低71%,失眠發生率為5.8%,在壓力下有失眠的情況亦減少,平均總睡眠時間提升30分鐘。而沒有接受治療的對照組,失眠發生率則為20.7%。團隊認為,結果反映認知行為治療,可有效預防青少年失眠。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李馨指出,不少青少年有作息時間混亂問題,考試、家庭因素或增加他們的壓力,會導致失眠。他們又會因失眠而感到焦躁,擔心影響翌日上學,反而造成惡性循環,加劇失眠情況。而由於失眠問題持續會引致情緒問題、免疫系統亦受影響,因此有必要作預防。她說,計劃教導青少年面對失眠時如何調整心態,並改善不良的睡眠習慣,例如不規律睡眠時間。

團隊計劃,未來到更多學校推廣預防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協助青少年對抗失眠問題。

怎樣改善失眠情況?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有4個提醒:【一按即看

TOPick登陸MeWe啦:https://mewe.com/p/topick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黃悅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