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女兒氣管敏感曾氣促入院 好爸爸帶子女行通山走強健體魄

育兒資訊

發布時間: 2021/03/05 17:32

最後更新: 2021/03/09 12:50

分享:

分享:

為了照顧氣管敏感女兒,Andy帶她去行山改善體質,到兒子出生後,3個月大開始就孭著他通山走,以大自然為教室。

疫情下,多了遠足人士,不少爸爸把幼小的孩子揹在前面行山,這種溫馨的親子樂場面,算是疫情下的點點正能量吧。Andy是其中一分子,在兒子3個月大時,已揹他通山走,希望孩子可以在大自然的薰陶下,成為一個勇敢而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他愛上帶孩子行山,話說大女兒Elisa自小身體不好,常常發燒,兼有氣管敏感,但由於他和太太都早出晚回歸,工作忙碌,無暇照顧女兒。

直到有一次女兒氣促到呼吸不了,趕忙送她往急症室後,被醫生責怪為何如此遲帶她去求診。

自兒子3個月大開始,Andy便帶他去行山,他表示,每次帶兒子到郊外,他都興高采烈。(被訪者提供)

經此一役,自己決定轉做自由身,可以在家照顧女兒。「那時開始去看怎樣照顧幼兒起居、健康等書籍,又報讀了兒體適能課程,明白到小朋友要多出外活動、曬太陽吸收多些維他命D,才會令他們健康成長。」 

於大自然中學習

他笑言,曾在書本看到一段文字,深受感動,正正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文字大意是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家長和孩子的天性都會得到很好的釋放。家長帶着小孩共同嬉戲、玩耍的過程中,除了能增進親子感情,同時也可以增加小孩與其他朋伴間的溝通、交往、協調等能力,讓小孩更好地適應群體生活......

女兒跟多我行山後,以上各方面的能力都不錯,而且我最開心的是見到她在一個雖然是陌生的環境中,但沒有懼怕,會主動地去接觸一切事物,如花草、樹木、動物等,不會像一般住慣城市的孩子們會甚麼都說「驚驚」。

他還特別認同那段文字中的一些段落,如:「嬰幼兒時期充滿好奇與探索精神,五彩繽紛的大自然便能夠刺激他們的各個感官,他們會透過注視、傾聽、觸摸、詢問、甚至品嘗來探知環境。人類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以及獨立思考的各方面能力,便會在大自然中不經不覺地建立起來。」

Andy說,自己是那種給兒子自由奔放型的父親,由他學懂爬行,便會放他到草地上爬動,我不會介意他污糟。(被訪者提供)

讓孩子在山野自由

因此,令他更決意待兒子Jax出世後,也要貫徹帶他行山的習慣。「女兒今年12歲了,多了行山的確改善了她的氣促問題,但氣管敏感仍間中會發作,我和太太都以平常心看待。」他笑言。

反而兒子已屆兩歲,身體發展得不錯,「每次帶他到郊外,他都興高采烈。我是那種給兒子自由奔放型的父親,由他學懂爬行,便會放他到草地上爬動,我不會介意他污糟,太太亦贊同我的做法。」他續說當兒子開始懂走路時,便嘗試給他自己行。

記得兒子甫懂得行路,便要求自己落地行,當然會拖實他慢行,見他行得不錯時,便會慢慢放手。

說到帶兒女行山多年,有否難忘蝦碌事?他說印象深刻的有兩件,「第一件是我帶兩位孩子行上龍虎山,要顧著女兒是否有帶好口罩時,在樓梯間扭傷腳,當時不以為然,還能堅持回家,後來隻腳腫到如豬頭才覺痛。」

帶幼童行山小貼士

他預備帶女兒行山時,也會先探路,親身或網上做好資料搜集,確定山路安全,才帶子女上山。「因我家住港島,所以多行這邊的山徑,兒子還小,一般行程訂為為2-3小時為佳。我們通常去龍虎山山頂、薄扶林水塘、南朗山、香港仔水塘及大潭水塘等,這些都是由他3個月大行到現在兩歲的山路,一般一星期也會至少行兩三次,疫情時試過有百多個確診數字時,便停止了兩星期左右。」他說。

點擊圖片放大
+5
+4

他提到行山與平時逛街不同,最好要注意穿著適當的裝束,衣著方面,要合乎天氣狀況,並以淺色為主。「對於我來說,帶齊兒子的日常用品,如後備大小朋友口罩、尿片、裝滿暖水的水樽、BB濕紙巾、小雨傘來擋大陽、微雨及小童帽等。最大原因我的山路徑較易行,有時我想減少負荷,連背囊也不帶。」他笑說。

【同場加映影片】長期翹腳可致下身肥胖水腫 中醫教3個穴位改善問題

記者:郭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