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ARK廚餘回收】疫情影響回收量 「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擴展至大埔及元朗 料每日可處理最多500公噸廚餘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3/09 00:00

最後更新: 2021/03/09 18:09

分享:

分享:

位於北大嶼山小蠔灣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O·PARK1)於2018年7月開始營運,每天中央處理量可達200公噸廚餘。(曾耀輝攝)

政府早前發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期望可在2035年達到零廢堆填。當局除了透過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將廚餘轉廢為能,近年亦已使用科技在污水處理廠一址多用,將污泥混合廚餘產生可再生能源。為提升廚餘處理能力,當局透露,現時除了正在大埔污水處理廠進行「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外,未來亦會擴展至沙田及元朗污水處理廠,料每日可處理300至500公噸廚餘。

【O·PARK廚餘回收】廚餘可變電及堆肥  埸館開放予公眾參觀市民可獲施肥種植紀念品,詳情即看:【下一頁】

位於大嶼山小蠔灣的O‧PARK1於2018年7月啟用,每天可處理最多約200公噸廚餘。盡管如此,高級環境保護主任(廚餘回收)陸嘉俊坦言,廚餘廠剛起步時,每日平均僅處理70、80噸回收量,其後又遇上疫情,本港整體廚餘量亦因而下降。

不過,通過政府推展廚餘收集先導計劃,為參與計劃的商戶免費分階段每日收集及運送廚餘,最近已逐步升至每日約110公噸,加上政府將於今年推行規模更大的第二階段廚餘收集先導計劃,包括推出「家居廚餘回收變電」計劃,出資於大廈安裝「智能廚餘回收箱」,具自動感應開關、量重等功能;也會斥資收集廚餘,運往O.PARK1發電,期望每日收集廚餘量能在2022年逐步達到理想的250公噸。

隨着O·PARK1營運,本港於2019年每日於堆填區棄置的11,057公噸都市固體廢物當中,廚餘約佔3,353公噸(佔30%),較2018年減少5.9%;位於北區沙嶺的第二期(O‧PARK2)預計2022年投入運作,每日可處理300公噸廚餘。而局方正在大埔污水處理廠進行「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用生物科技製造能量,每日可處理約50公噸廚餘。

陸嘉俊透露,計劃會再擴展至大埔及元朗,加上有機資源回收中心,預計到2035年每日可處理1,500至1,800公噸廚餘,即符合當局提出的目標,於2035年處理本港一半廚餘量。

記者:洪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