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城大研究指禁拖網捕魚助本港海洋生物多樣性 東、西部水域捕食性蟹數量增6倍及13倍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3/25 17:18

最後更新: 2021/03/25 18:18

分享:

分享:

(左起)邱建文教授、梁美儀教授和研究人員展示拖網禁令實施後部分香港水域的漁獲。(城大提供)

香港城市大學今(25日)發表研究指,禁止在本港海洋環境拖網捕撈2年半後,生物多樣性大幅增加。底棲動物平均增加逾3倍;捕食性蟹類在本港東部海域增加6倍,在西部海域更大幅增加超過13倍。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梁美儀與本港3間大學學者的研究團隊,在拖網禁令前的2012年6月及實施拖網禁令2年半後,研究28個本港水域點,從每個水域採集5個沉積物樣本,然後研究其物理化學性質與及泥中的底棲動物,發現禁止拖網捕魚紓緩了捕魚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壓力,並導致通常出沒於水域底部的生物數量大幅增加。

常見於香港海洋環境的沉積物中的底棲海洋生物,例如甲殼類、多毛類蟲、海膽、海參、雙殼貝類及腹足類。(城大提供)

研究結果又顯示,水體中懸浮固體的含量顯著降低,沉積物中總有機物的含量顯著升高。與2012年的調查結果相比,禁令實施後,水體中懸浮固體的平均含量減少約25%,而表層沉積物中總有機物的平均含量增加約29%,反映對海洋底棲生物棲息地的干擾減少。

此外,沉積物樣本中發現的底棲物種種類,平均數目從27.5種增加到48.3種,升幅約75%。在每0.5平方米的採樣區域,沉積物樣本中發現的所有底棲生物的,平均數量從253隻增加到848隻,增加逾2倍。這種增加的情況在多毛類蟲和雙殼貝類中尤其突出。

據同期進行的研究顯示,比較實施拖網禁令之前(2004年及2012年)及之後(2013年至2016年)的數據,本港東部及西部水域的魚類與甲殼類多樣性均有所回升。每平方公里的抽樣區域內,東部水域的平均捕食性蟹的數量從2004年的86隻增加到2015年至2016年的516隻,上升6倍;而西部水域的捕食性蟹的數量從157隻新增到2,101隻,升幅超過13倍;而東西部水域的所有魚類,或捕食性魚類的數量及重量均有所增加。

研究團隊獲得環境保護署120萬港元的研究資助,將在今年夏季再次進行這項調查,目的是檢測海洋底棲生態系統與漁業資源有否進一步改善。

梁美儀表示,研究成果令人振奮,香港為促進永續漁業發展及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作出成功的漁業管理範例,希望其他國家,特別是熱帶國家,能參考上述研究結果,共同禁止破壞性拖網捕撈活動。

這項研究獲得研究資助局批出730萬港元協作研究金。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學術刊物《生物學通訊》,題為「熱帶海洋底棲生物在禁止拖網捕魚後之修復所顯示的非生物與生物變化的聯繫」。

TOPick舉辦「我們這一家親子餅印大賽」, 立即參加送禮品贏迪士尼酒店Staycation大獎,即按此參加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陳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