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團體指大嶼山昆蟲多樣性豐富 疑最少3物種首次於香港發現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4/11 17:00

最後更新: 2021/04/13 10:23

分享:

分享: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於去年主辦「大嶼社區昆蟲及無脊椎類大搜査」活動,發現大嶼山多處有不少鮮為人知的昆蟲及無脊椎類動物。(受訪者提供)

本港大嶼山郊野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有團體於去年主辦「大嶼社區昆蟲及無脊椎類大搜査」活動,發現大嶼山多處有不少鮮為人知的昆蟲及無脊椎類動物,當中有3個物種很可能更是香港首次發現的物種。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於去年5至11月期間的63日舉辦「大嶼社區昆蟲及無脊椎類大搜査」活動,共有207人次在大嶼山多個地點進行合共291次調查(平均每日4.6次),集中調查昆蟲和無脊椎類物種,並透過著名國際網絡平台iNaturalist進行紀錄,結果共收集了11,943個有效觀察紀錄,接近平台自2008年成立以來與大嶼山有關的紀錄12,114個。

協助今次活動的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蘇英健博士指,如根據iNaturalist的標準,今次收集到的紀錄有多達5,258個,達到可供科學家採用的「研究級別」,且比起以往紀錄的數據多為蝴蝶等的「鱗翅目」,今次收集到的昆蟲類別較為平均,例如iNaturalist上過去10年間全港只有約900個草蜢等「直翅目」的研究級別紀錄,但今次調查已錄得195個同級紀錄,蒼蠅等「雙翅目」亦錄得208個,佔過往近3成,顯示今次調查能大大補充相關物種數據的缺乏。

而在諮詢過本地相關專家後,更發現一款飛蛾、一款蜜蜂和一款蟑螂更可能是香港首個物種紀錄,而該飛蛾更暫時未能與已知的物種匹配,可能是從未被發現過的新物種。

協會創辦人及保育總監沈鼎榮表示,該飛蛾在東涌發現,現時正等待專家找到該些物種,並收集DNA以確定為新物種,屆時便可公布有關物種的特性等,估計需時約數年。

他又認為,活動顯示即使是梅窩和東涌等較城市化的地區,其生物多樣性潛在價值仍高,但不論政府還是公眾的保育調查大多仍集中在常見的昆蟲、雀鳥和哺乳類動物,相信今次活動能為保育昆蟲和無脊椎類生物搜集到重要的數據,期望日後政府發展大嶼山前應進行更深入的調查、並加強保護高生態價值的鄉郊地區。

TOPick x 昂坪360「繪蛋滋味」親子設計比賽,立即參加有機會贏取Staycation獎品,按此參加。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洪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