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昔」讓手機變成旅遊時光機
發布時間: 2021/04/29 00:00
香港作為旅遊之都,其摩天大廈交織而成的都市天際線固然吸引;但這個開埠百多年的城市,其實到處都蘊含歷史的韻味。旅遊事務署委託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楊建文講座教授(媒體藝術)邵志飛教授及團隊研發和製作,推出手機應用程式(app)「城市景昔」(CITY IN TIME),讓大家隨時穿梭香港各處的今昔時空。
「城市景昔」是旅遊事務署夥拍城大創意媒體學院,並聯同本港多位青年藝術家和歷史學家一起創作及設計的手機app,使用家能夠透過智能手機體驗和對照香港景物的今昔變遷。
360度觀賞香港舊景貌
邵志飛教授乃擴增實境(AR)技術的權威,其數碼媒體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備受讚賞。在他的構思和指導下,「城市景昔」充分利用擴增實境技術,將數碼化圖像、本港多位青年藝術家的畫作及現實世界融合,以360度「還原」本地多個有豐富歷史的旅遊熱點昔日的風景。
用家安裝「城市景昔」app後,只要在全港20多個指定地點,用手機掃描時鐘造型的「AR時鐘」二維碼(QR Code),「城市景昔」app就會呈現該地點於19世紀至上世紀中葉時的景貌,而且更可透過模擬實景方式作360度觀賞,令市民和旅客能透過全景圖和動畫細看這些舊景貌中的一事一物,還可以瀏覽當中主要地標的相關資訊,加深對香港歷史的認識。
在透過眼睛回到過去的同時,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團隊更特意請來電影製作公司創作不同的現場聲效,令使用「城市景昔」app時除了有生動的畫面,還配上不同的聲效以增加真實感。例如,1930年電車駛過畢打街時,發出的「叮叮」聲;1950年愛丁堡廣場外未填海的港口上,木船發出的響號聲……透過聲、畫配合,「城市景昔」令市民彷如置身昔日香港。
發掘鮮為人知的香港舊貌
團隊經過長達兩年的研究和製作,把歷史資料、舊相片及影片、立體模型等組合成多個跨越百年的歷史立體全景,當中的困難絕對難以想像。為求資料準確,團隊成員特別邀請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專門研究本港歷史的丁新豹博士,走訪各個旅遊熱點實地視察,並與本地及海外的歷史藏書、地政署舊圖則、網上流傳舊影片等作對照和參考。
回想製作過程,團隊組長鄭彩雲直言最有趣的一幕乃呈現1920至1940年西九龍的面貌。「我們在社交平台上找到一段1920年代的深水埗區舊片,位置就在今日麗閣邨一帶。當時為了填海興建軍營,特意在荔枝角道建造一條臨時貨運鐵路。如果不是製作這個手機app,相信我們以至大眾都未必知道鐵路曾在西九龍出現!」鄭彩雲覺得「城市景昔」不但是一個旅遊用的手機app,也是每個想了解香港歷史的人可以使用的「流動歷史課本」。
歷史今昔和景物虛實的結合
經歷兩年的開發和製作,團隊成員張泰梁形容過程艱鉅且充滿挑戰,因為當中除需收集多個地區的現況資料數據、製作電腦3D模型,還要對歷史進行考究、重塑昔日建築物的外貌。另外,為把景物呈現給大眾觀賞及為市民和旅客帶來新鮮感,製作團隊更在app內加設現今最流行的自拍功能,將使用者的樣貌投射到部分虛擬實景上。
「今次項目較過往AR現場體驗藝術作品複雜得多,然而看到成品中現場實物跟昔日景物的位置可以在高準確度下『無縫接合』,的確令我們很鼓舞。」
「城市景昔」已於2021年三月及四月相繼於中環、佐敦、山頂、深水埗、尖沙咀和油麻地推出。除可透過手機下載app試玩外,也可透過「城市景昔」的官方網站 www.cityintime.hk,安坐家中瀏覽全港超過20個地點的今昔對比,更深入了解我們生活的香港。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