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退化】港怡醫院引機械臂換關節 增準繩度至98%減翻修率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5/20 00:00

分享:

分享:

港怡醫院關節置換中心總監忻振凱(右)及交通警察方先生(左)。(林宇翔攝)

關節會隨年紀退化,患者或可透過換關節改善,傳統關節置換手術以手動器械進行。港怡醫院引入機械臂協助做關節置換手術,提高準確度,且術後住院時間、術後疼痛感、翻修機率也可減少。有患者因膝痛不良於行,工作及家庭生活大受影響,接受手術後痛楚一掃而空,有望重拾最愛的足球活動。

港怡醫院關節置換中心總監忻振凱表示,受關節問題所困擾的患者會出現疼痛、腫脹、僵硬、外觀畸形、降低靈活度等徵狀,傳統換關節手術需先以人手鋸掉患者損壞關節,再裝上假體取代,手術精準度取決於醫生經驗等因素;而運用機械臂可先以3D掃描關節情況,術前已可具體及準確地計劃假體的尺寸和位置,再以機械臂鋸掉原有關節,由於機械臂會預先設定手術安全範圍內截骨,若超出範圍機械臂會自動停止操作,減低傷到周邊軟組織風險,準確度更高。

他解釋,以全髖關節置換為例,以機械臂放置假體準確性為98%,較傳統手術約80%高;而傳統手術患者術後住院時間約5至6日,5年內翻修率為7%;使用機械臂提升精準度,可減少患者關節附近的組織損傷,住院時間縮短至4至5日,5年內翻修率減至3%。

該院更於今年3月完成院內首宗機械臂關節置換手術,患者方先生現年51歲,是一名交通警察,熱愛踢足球,於2018年感到膝蓋無力及痠痛,右膝情況尤其嚴重,痛楚影響日常生活,不但被迫放棄踢波,上班只能待在辦公室處理文書工作,連與太太旅遊亦無法盡興:「不想老婆一個人去行,但行不到半小時就頂不順要坐一坐」。他坦言,即使上司體諒亦難免影響晉升,且痛楚更影響情緒易發脾氣,終決定換膝。

方先生於術後3小時已可自用步行架走路,至5日後出院時更毋須用拐杖。他稱,現時已可以再做鐵騎士,甚至可與家人行山,最大心願是重返球場。

忻表示,大部分病人都適合使用機械臂做關節置換手術,惟因手術須在骨頭上打鋼釘,骨質疏鬆患者易有骨折風險;大部分患者一個月後已康復7至8成,半年後可完全康復,惟建議往後每隔1至2年覆診,照X光檢查假體是否有異。

記者:洪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