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研究指經濟匱乏市民身心健康較差 學者:疫情突顯社群不平等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5/26 18:56

最後更新: 2021/05/26 19:00

分享:

分享:

香港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研究發現,經濟匱乏市民身心健康更差。(陳國峰攝)

新冠肺炎持續逾一年,失業率一度高企。有調查指逾6成半弱勢社群較疫情前感到尤其擔憂經濟環境不佳,有學者指疫情下突顯社會當中不同群體之間的健康不平等現象,建議港府制定政策時,應盡量避免不同群體的待遇差異,減少社會人口的健康受到「社會決定因素」所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去年9月至10月期間以電話訪問1,000名港人,發現65.7%弱勢社群較疫情前更感到擔憂,相較之下,僅30.6%非弱勢社群表示擔憂。

中大健康公平研究所副所長黃洪表示,社經地位、就業情況、房屋問題及醫療系統均會導致健康不公平情況,而本港以往亦一直有相關問題,新冠肺炎則成為「導火線,令所有問題浮現」,例如劏房戶上網課較困難、慢性疾病患者尤其擔心受感染等。他又指,疫情過後,失業率及經濟環境將有所改善,但社會仍然有健康不平等情況。

中大健康公平研究所副所長鍾一諾解釋,疫情嚴重衝擊本港經濟,弱勢社群於經濟狀況較差,「一開始會擔心買唔到口罩,而家又會擔心無左份工」,長期會影響他們的情緒健康。

鍾一諾亦提到,於疫情最嚴峻時期,港府一度勒令食肆全日禁堂食,令不少打工仔大街上用膳,坦言「防疫措施不代表單單考慮防疫」,同時亦要保證民生損害程度一定要減至最低。

他指,港府明顯在決策上較少以「公共衞生淪理框架」作考量,即5個要素,包括措施是否有效、效益是否合符比例、措施是否必要、措施對人的侵犯是否最小化,以及要向公眾交代為何實行此措施,呼籲如某一措施得不到公眾認可,政府應要面對公眾。

前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兼該所聯席所長楊永強表示,疫情下政府防疫及支援措施「做得好急」,或未能提早作充分評估,他舉例指,保就業計劃中,港府決定將補助金給予企業而非勞工惹人批評,指港府應汲取經驗,審視推行不同措施對不同階層的影響,日後應做足風險評估才推行不同措施。

研究所又指,未來會持續審視本港的健康公平情況,並於深入分析後提出改善方法,估計報告將於明年推出,其後會轉交港府參考。

已打2劑疫苗滿14天可縮短檢疫期 一文看清不同地區返港人士安排:https://bit.ly/3nXRuSY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洪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