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消費】港人回收行為五年無改善 消委會指市民缺信心倡當局訂完善廢物管理系統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6/17 12:04

最後更新: 2021/06/17 22:24

分享:

分享:

85%受訪者指廢物分類有利環境惟設施不足卻步,消委會倡提供誘因及建完善政策。(消委會提供)

可持續消費有助滿足人類生活需要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消委會今(17日)發表有關本地消費者行為追蹤研究報告,可持續消費計劃小組主席譚鳳儀指出,消費者整體消費認知和態度、行為和意願均較5年前同類型調查得分上升,惟「回收行為」指數與5年前一樣,維持在較低的63分,有約3成受訪者表示「很少」或「從不」回收紙張或塑膠,消費者普遍對當前回收服務缺乏信心,認為回收物最終只會棄置在堆填區,令回收行動徒勞無功。消委會建議,當局參考其他國家制訂回收、產品信息政策,重建消費者參與回收的信心。

消委會在去年6月至8月透過電話及街訪,向1,517名年齡介乎15至64歲消費者進行意見調查,探討他們消費的同時,亦願意追求對環境有益產品的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相較2015年的基線調查,消費者於2個主要可持續消費指數均略有進步,但升幅輕微,「消費者的認知和態度」的得分由74分提高至77分;而「消費者的行為和意願」則由69分(消費者的行為)和65分(消費者的意願)增加至71分。2個主要指數由8個次指數組成,當中「回收行為」是唯一一個次指數沒有上升,保持在較低的63分,顯示受訪者對於回收的意慾低,與5年前一樣沒有改善。

譚鳳儀表示,有85%受訪者認同節約能源及廢物分類有好處,但55%人認為廢物分類不容易做到,原因是回收設施不足或地點太遠,亦有受訪者因懶惰和嫌麻煩。在6項常見的回收物中,約5成人表示會回收衣服、紙張或塑膠,只有約3成受訪者表示「常常」或「有時」回收金屬、玻璃或小家電。不過,分別有27%及32%受訪者表示「很少」或「從不」回收紙張或塑膠,與5年前的基綫調查相比的22%及27%上升,顯示不回收紙張或塑膠的比例增加,情況令人擔心。

在選購較少包裝、生產過程中較少污染環境等可持續產品的意願方面,譚鳳儀指出87%受訪者願意支付額外費用去購買相關產品,較基線調查上升最少10個百分點,當中逾6成願意多付兩至三元,顯示受訪問者願意付出更多金錢購買對環境有利的產品,但可接受多付的金額有限。

總幹事黃鳳嫺表示,大部分消費者認同節約能源及廢物分類對環境有好處,但缺乏誘因和回收設施推動他們實行相關理念,建議當局可參考外國已推行的政策,譬如南韓的《有關支持環境技術和工業的法例》,懲罰虛假的環保標籤及設立相關指引,當局亦可參考台灣的《廢棄物消理法》,設立「回收基金」補貼回收系統,並獎勵消費者使用可重用的外賣盒,減少餐盒的消耗。

另外,黃鳳嫺建議,優化本地現有的《綠綠賞(電子)積分計劃》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可持續產品,制訂完善的廢物管理系統,重建消費者參與回收的信心,並建立規範即棄塑膠等長遠的可持續產業政策。

TOPick「親子最營食譜大賽」, 立即參加贏LC鑄鐵煲及香港迪士尼樂園門票等大獎,立即參加:https://bit.ly/34A3AsA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陳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