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認同】新一代大學男生接納自己有「傳統女性」特質 善解人意樂於助人惟76%抗拒性別平等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6/18 00:08

最後更新: 2021/06/18 06:47

分享:

分享:

婦女基金會委託大學進行調查揭示「下一代父親」普遍仍對家庭分工持有保守態度。左起為婦女基金會行政總裁樂鳳蘭、婦女基金會首席顧問程沛玉、教大社會科學系副系主任陳潔華、浸大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張家樂及港大護理系畢業生羅梓祺。(婦女基金會提供相片)

善解人意及樂於助人等,往往被視為「傳統女性」特質。有調查顯示作為「下一代父親」的大學男生普遍不抗拒擁有上述特質,惟四分之三受訪年輕男士仍對性別平等持保守態度,傾向由伴侶承擔大部分育兒責任;有在傳統家庭長大、已為人父的過來人留意到,就讀本地學校的子女對家庭分工亦明顯較保守。

婦女基金會委託教大及浸大進行調查,於前年9至12月以問卷訪問1,768名來自11間大學的男學生,最多人選擇的首5項自我認同特質,包括樂於助人、獨立、善解人意、表露情感和察覺他人感受,當中只有「獨立」屬於傳統定義上的男性特質,其餘4項均屬傳統女性特質,可見新一代年輕男性的性別認同出現變化,已接受自己擁有上述女性特質。

雖然大部分受訪年輕男士均表示支持性別平等概念,但實際上76%受訪者仍對性別角色持有傳統保守觀念,偏好伴侶學歷或工作成就不高於自己、由伴侶承擔大部分育兒責任和家務,並且具有溫柔和樂於助人等傳統女性特質。

27%受訪者取態更加保守,包括認為女性主義及婦女運動對男性會有負面影響,22%屬「大男人主義」,更認為「#MeToo運動」會對男性有負面影響。

現時任職跨國公司、育有一子一女的黃詠祥,本身在傳統家庭長大,形容其父亦是大男人主義者,母親全職在家擔當育兒角色,後來他到美國留學,始認識到當地人家庭父母關係較為平等;而他的兩名子女,現正分別就讀國際學校及本地學校,二人對父母角色的期望亦截然不同,就讀本地傳統學校的女兒明顯較為保守。

另外,調查亦發現具有特定背景的受訪者,如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以及參與「連登」、「高登」等網上討論區,會對偏向持有更保守看法。浸大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張家樂分析指,網上世界易形成「同溫層」,令到屬於次文化的兩性思想進一步「內化」;不過,教大社會科學系副系主任陳潔華指,不少網民都只是「食花生」,未必認同網上論壇的言論,研究亦會進一步分析其因果關係。

TOPick「親子最營食譜大賽」, 立即參加贏LC鑄鐵煲及香港迪士尼樂園門票等大獎,立即參加:https://bit.ly/34A3AsA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 馮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