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專訪】草根出身直資校長感恩家人付出 難忘童年住徙置區讀天台小學

升學教育

發布時間: 2021/07/20 13:53

最後更新: 2021/07/20 13:53

分享:

分享:

匯基書院(東九龍)的鄭建德校長童年讀天台小學、家住徙置區,憑著努力,活出精采人生。

與匯基書院(東九龍)的鄭建德校長聊天,很能感受到他的悠然自得和胸有成竹,那種淡定也許是來自在教育行業浸淫已久的歷練,也會令人認為是從小得到良好栽培的成果。及至聊到童年往事,才赫然知道,他是位在草根階層踏實又知足地長大的勤力學生。

出生於60年代,鄭校長的家庭和當時大部分香港人一樣,父母終日為口奔馳,一家七口擠在小小的單位內。

從我出生至考完會考,全家人住在李鄭屋徙置區一個120呎的單位內。

經濟環境的困窘毋庸置疑,惟訪問中說起這段「艱苦日子」的校長,卻是滿臉如沐春風,忍不住問他:「當年那段日子是否很開心?」馬上得到一句:「當然啦!你看我說得雙眼發光就知道!」

鄭建德校長於李鄭屋徙置區長大,物質匱乏卻精神富足。

快樂童年不論貧富

小孩子的快樂單純,不論貧富。鄭校長的開心童年則來自兄弟姊妹和鄰里的深厚感情。

「工字形的大廈,樓高7層,我們家住最高一層。當時單位內沒有廚房,而且自來水、浴室、廁所都是共用,就在連接兩邊單位的走廊上。所以經常要『抬水』,即用擔挑搬水。媽媽們都很能幹,常常一個人前後挑兩桶水。我和哥哥只得幾歲,就兩個人一前一後,中間抬一桶。不過哥哥很照顧我,經常將桶水移近自己,怕我抬得辛苦。」

這樣的居住環境,現在看來不方便又欠缺私隱。但其時鄰里之間的熱絡和親近,今天卻難以想像。校長接着回憶:

大家一起踎在自來水那個位置洗衫,每到晚飯時間,家家戶戶在近門口的走廊上開著火水煮食爐炒菜。有時這一家剛好醬油用完、那一家沒有薑或葱,就問旁邊的師奶借,或者邊煮邊討論哪裏的菜新鮮又便宜,又熱鬧又有人情味!

鄭校長(左二)小時候的全家福。

畫面聽着有點耳熟,就像10年前一部港產電影《歲月神偷》中的場景,鄭校長聞言馬上笑說:「對呀!就像那部電影!當時上映我帶兩個兒子去看,我看得津津有味,告訴兒子當年爸爸的生活也像這樣,可惜兒子們難以體會。」

沒有經歷過難免感受不大,當年的校長每天放學,都會沿着走廊從「煮飯大軍」身後走過。

我和同學好乖㗎,一定會叫人,一行人邊行邊沿路嗌『陳師奶放學』、『林師奶放學』,一直叫回家。她們也會應:『德仔放學喇?』真的就像一個大家庭!

油鑊的炒菜聲、小朋友的叫喚聲、媽媽們的和應,光想像都能感受到是個熱鬧得讓人窩心的「大家族」。

鄭校長(後排右一)「天台小學」畢業相。

天台小學複式教學

說到上課,不得不細問校長當年在天台小學的求學日子。

「學校就在屋企天台,返學、放學只要上落一層樓梯!」他說完即大笑,接着解釋:「當時我們住的大廈天台是美國基督教差會的教會所在,他們為區內兒童提供教育,向政府以低廉租金用作天台辦學,同時在美國招募助養者助養兒童,有點像今天我們通過國際慈善機構去助養貧窮國家的兒童。」校長如數家珍:「每個孩子上課的書簿、文具、書包、校服、鞋襪、雨衣等都不用付錢。」

天台學校顧名思義在天台上課,然而空間始終有限,課室以外的教員室、印刷工作紙、試卷的校務室,便設在下一樓層,即鄭校長家那一層。

「所以我們就算放學也經常見到老師,我更會幫老師印卷!」整個小學階段,一家5個小孩,除了年紀最小的妹妹,四兄弟姊妹都在「樓上畢業」。聊起五兄弟姊妹的求學,校長特別感慨,原來大姐姐因為幫補家計,小學畢業即到工廠工作。「真的很多謝大家姐的付出,她完全無怨無悔。」手足間的奉獻和感恩,轉化為多年來的深厚感情,校長開心道:「我們幾兄弟姊妹的感情很好,就算各自有了家庭,還是常常見面,大家的丈夫、太太和孩子也都互相親近。」

伴隨天台學校因地制宜的「複式教學」,也是現在的老師和學生想像不到的事。

年輕一輩的教師應該無法想像他們的前輩可怎樣在這些環境中教學。複式教學是把不同級別的學生放在同一個課室,老師向其中一個年級授課,安排好課業後,然後又轉向課室中另一個班級授課。因為當時的天台小學,只有4個課室,卻同時有6個年級的同學在上課!

點擊圖片放大
+5
+4

對當年的鄭校長而言,「樓上」不只有學校,更有他另一個家——教會。

「小時候沒有甚麼娛樂,家裏又狹窄,所以大部分孩子都喜歡落街玩。我當時也有,不過因為經常到教會玩,才沒有在街上留連學壞。」校長告訴記者,自己12歲受洗成為教徒。「我自己決定,當然也有告訴父母,他們雖然沒有信教,但亦不反對。我想是因為教會平日在天台講道,經常教學生要敬愛父母、友愛朋友,互相幫助等道理,父母或其他街坊都認為教會是可以信賴的地方。」

陪玩陪讀最佳「神隊友」

我是負責陪孩子玩的爸爸,但幫他們溫默書、測驗的也是我!

鄭建德與太太在家中分工明確,合作無間。

鄭校長說完自己先笑了起來,再娓娓續道:「我太太是護士,工作需要日夜輪班,難以規律地照顧他們,所以我就負責這部分,而家事就由太太全力打理。」說起太太,校長相當自豪:「她很厲害,家裏燈泡壞了是她換、水管有問題便馬上找師傅處理好。每次我都是事後才知道,她都一一妥貼地做好了。」

他笑言這種夫妻分工和一般人不同,但兩人合作無間。

做老師工作忙碌,還要照顧兩個兒子的玩樂和課業,不禁問鄭校長當年如何做到。

我覺得自己也算是一個勤力的老師,不過當孩子還小時,我是非常準時收工的。

沒想到答案坦率又簡單。而當年年輕的「在職爸爸」,今天對老師也更能體諒:「所以我見同事準時下班,不會認為他們偷懶。因為不同的人生階段,自有不同的側重點。」

育有兩子的鄭建德是位「全能爸爸」,圖為兒子童年照片。

做家長的都明白小朋友最需要放電,校長笑指這就是他的主要工作。「帶他們到公園玩、踩單車等,在玩的過程其實也能教他們很多事。」今天幼教界的遊戲中學習,為人父母其實早早就從生活中領略。「因為從玩的過程中學到的知識是最自然的,比起坐定定看課本記更好。」玩樂有時,閱讀有時,這位爸爸當年也是位講故事能手。

晚上他們吃過飯、洗好澡,就會講故事給他們聽,有動作、有角色扮演,相當繪影繪聲!所以兒子們都很黐我!

如今兩個兒子已大學畢業投身社會,惟說起過去的父子日常,鄭校長滿足和欣慰的神情,卻是溢於言表。

記者:王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