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測癌症】中大首創驗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 數小時後有結果靈敏感達94%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7/28 12:36

最後更新: 2021/07/28 19:31

分享:

分享: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網上截圖)

大腸癌是本港頭號癌症,現時常用的大便隱血測試(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所偵測到的早期大腸癌的靈敏度僅有5成,亦無法發現大腸瘜肉復發的機會。中大醫學院今日(28日)公布一項首創的無創技術,透過糞便細菌基因(M3)偵測大腸癌及瘜肉復發風險,其靈敏感分別可達94%及90%,數小時後就可以得知結果。

本港2018年共有逾5600宗大腸癌新症,為十大癌症之首。現時大便隱血測試(FIT)為本港常用的大腸癌篩查工具,惟其偵測早期大腸癌的靈敏度只有約50%,更有機會出現有假陰性情況;加上FIT無法預測到瘜肉的復發風險,患者需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中大醫學院在2009年起已收集逾千人的糞便樣本,包括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的基因數據,團隊在有關數據中識別出一組共4種特定細菌基因,名為M3,能有效作出非入侵性的大腸癌檢測,其靈敏度可達94%;另可偵測瘜肉復發,靈敏度亦超過90%。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表示,腺瘤性瘜肉有機會會演變成大腸癌,惟現有的篩查工具FIT的技術,在偵測早期大腸癌只有約50%靈敏度;另偵測大腸瘜肉僅有少於10%靈敏度。不過,大腸瘜肉的復發風險達6成,而FIT卻無法偵測復發風險,患者需定期照大腸鏡,不過其檢查費用、長的輪候時間會是患者卻步的原因。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表示,M3技術為一種非入侵性的檢測方法,可以避免接受入侵性檢查所產生的潛在風險。用家只需要在家中採集少量糞便樣本,便可進行細菌基因檢測,毋須到診所或醫院進行驗血或大腸鏡檢查。有關技術更可準確偵測早期大腸癌和大腸瘜肉,即使體積小至5mm的瘜肉也可,有助及早發現病情。

陳家亮指出,M3技術檢測已可於坊間進行,有需要的人士可向醫生了解,又希望有關技術日後可加入本港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中,利用非入侵式的技術,更準確偵測早期大腸癌和大腸瘜肉。他又提醒45歲或以上人士要每1至3年進行定期檢查,而高風險人士包括肥胖、有家族病史、曾有瘜肉等人士,應每年進行檢查一次。

緊貼東京奧運及港隊消息,即看奧運專頁:https://bit.ly/3inwDGa

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https://bit.ly/3vw84v0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郭詩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