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科技】全癱男用下顎駕電動輪椅終可出門 伊院用科技為嚴重殘障者帶來希望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7/31 08:00

最後更新: 2021/08/02 12:04

分享:

分享:

醫管局社區復康中心(伊利沙伯醫院綜合服務區)一般由接收轉介,為病人面診、評估及設計出高新科技,需時約3個月(黃建輝攝)

日常起居飲食看似輕易而舉,有人卻要花8至堂課來重新學習。一名29歲青年於5年前因一場意外不幸導致全身癱瘓,更要24小時使用呼吸機,醫管局社區復康中心(伊利沙伯醫院綜合服務區)為其度身訂造出一輛可僅用下顎控制並帶有呼吸機的電動輪椅,臥床5年後終有望踏出家門;除此個案外,該中心現每年透過科技為約500名嚴重殘障患者重燃對生活希望。

根據澳洲「2013年國家殘疾保險計劃法案」劃分,輔助殘疾人士產品可按其複雜性作分4類,以第1級為最容易接觸的產品;第4級則為最高端的科技,需要為患者度身訂造、或改良現有科技才可使用。

伊利沙伯醫院綜合服務區便是專門接收由全港各公院轉介的嚴重殘障病人個案,為他們設計出第4級輔助產品;醫管局社區復康中心主管吳倩華憶述,最難忘是為一名現年29歲、全身癱瘓男患者設計出價值19萬的電動輪椅,「因為佢好後生,好想好似正常人出到街」,吳指最大挑戰是要克服心理及生理上的問題,「因為大家都好驚個安全性,用下巴控制輪椅是不是準確呢?一不小心碰到是不是就會向前衝呢?」她解釋,最後該輪椅被設計成要用下顎緊貼按鈕30秒才可前行。    

點擊觀看更多殘障人士使用的科技:

點擊圖片放大
+9
+8
  • (黃建輝攝)
  • 吳倩華續指,中心一般由接收轉介,為病人面診、評估及設計出高新科技,需時約3個月;該服務區現有31名員工,包括13.5名治療師及3名工程師,每年約處理全港約500宗需要輔助科技及獨立生活評估報告的病人,新症輪候時間約需8至12星期,當中近半人會獲得第4級輔助產品例如電動升降床、自動進食機、電動站立廁板、腳踏控制電動輪椅、在家中使用的站立輪椅,讓脊髓損傷的患者能在家中站立等。 

    該中心另每年接受約800名殘障人士作駕駛復康治療,新症輪候時間約需3至6個月,亦會為約200名患者提供性輔導及復康服務,新症輪候時間約需3至4周,即合共每年處理1,500宗個案。

    緊貼東京奧運及港隊消息,即看奧運專頁:https://bit.ly/3inwDGa

    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https://bit.ly/3vw84v0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鄧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