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港人快樂指數5.92較去年微升 促港人學習創傷後成長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8/15 17:23

最後更新: 2021/08/15 17:25

分享:

分享:

忠僕事奉中心公布「2019冠狀病毒病、華人社會心理健康及復原能力」問卷調查。 鄭健榮(左)臨床心理學家。 曾偉洪(右)註冊社工。 (梁偉榮攝)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世界各地受疫情打擊,社會及個人均遇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及心理困擾。一項調查發現,港人今年受疫情的影響較去年減退,快樂指數由去年5.65微升至今年的5.92,機構相信與本港疫情受控有關。

香港忠僕事奉中心、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進修學院等機構於今年6月28日至7月27日,以網上問卷調查1,206名15至70歲以上市民,他們均居住於香港、內地、台灣、馬來西亞及泰國以了解疫情對世界各地華人的心理影響。調查發現,以地區劃分,由0至10的評分(10分為極大影響),來自內地的受訪者自評影響分數最輕,為4.05分,其次台灣,為4.93分,及香港的4.94分;最高分的則是泰國5.66分,其次為馬來西亞的4.99分。

以抑鬱程度而言,由0至10的評分(10分為極大抑鬱),內地的受訪者自評的分數同樣最低,為2.55分,其次為香港的2.96分,及台灣的3.12分,最高分亦同樣是泰國,為4.15分,其次為馬來西亞的3.38分。至於快樂指數方面,由0至10的評分(10分為最美好的生活),內地平均分最高分,為6.40分,其次為台灣的5.95分,及香港的5.92分,最低分為泰國的5.48分及馬來西亞的5.77分。

另外,在疫情及經濟下滑夾攻下,平均每5個人,就有1人感中等程度以上的焦慮或抑鬱。不過,在去年的港人快樂指數調查中,指數由5.65微升至今年的5.92;快樂與不快樂人數的比例由去年的2.3比1,上升至今年的2.9比1。

臨床心理學家鄭健榮認為,於收集問卷期間,馬來西亞及泰國的疫情嚴峻,每天新增個案屬於暴升期,故該兩地的受訪者的負面評分最高,而抑鬱、焦慮程度及快樂指數亦最差;相反,內地、香港及台灣當時疫情緩和,每天的新增個案屬於穩定期消退期,故該三地受疫情影響較低,而受訪者心理質素亦較佳。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曾偉洪表示,調查反映港人對於疫情及經濟下滑的負面影響從2020年到2021年有所減退,惟仍有一定影響程度。在亞洲不同地區中,市民在疫情較受控的地區,其心理健康及快樂指數均較未受控地區的狀況好,相信有效控制疫情可解決市民不同的困擾。

他又指,面對重大公共衞生問題及經濟下滑,市民個學習運用自助技巧,令自己得到「創傷後成長」的好處,從而加速個人心理復原,例如曾確診新冠肺炎的康復者,可因而更珍惜生命,從中學習照顧自己的身體,避免為不幸確診而感到內疚;又認為政府及志願團體可舉辦一些訓練及資源,幫助不同年齡的對象,促進其創傷後成長經驗,減少新冠肺炎及經濟下滑事件對市民的心理健康影響。

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https://bit.ly/3vw84v0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洪芷晴